相识那年,我们初一。
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还是因为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负责收辅导报的费用,而他因为生病请假,以至于当时的我多拿了三天的“巨款”而忐忑不安。后来他返校上课,找到我交钱,嗯,一个白白净净瘦瘦的小男孩,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初二那年非典,学校放假,某一天下午,我去学校门口的书店买辅导书,发现他也在,打了个招呼就去挑书了,余光看到他慌慌张张地跑了出去,挑完书,我正在和书店老板结账,他急匆匆跑进来,塞给我一个塑料盒,“喏,给你周杰伦的磁带听”,我来不及反应,他飞也似地夺门而出骑上自行车“嗖~”地没影了,我低下头看看手里的塑料盒,那是一个没有拆封的周杰伦封面的磁带——《一封情书》。
“哎!你知道吗?XX和XXX在一起了!”
“真的假的?”
“当然真的,我亲眼看见他俩拉手了!”
“对了,还有,我听说啊,咱们班的XX喜欢XX!”
似乎所有少男少女都是一样,越是年少懵懂的年纪,越喜欢讨论和捕捉那些在教室里慢慢生发的萌芽般的小情愫。慢慢的,在同学们的打趣调侃中,我们也印证了彼此的喜欢,但在那个早恋人人喊打的年代,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们默契地,什么都没有说,谁也都没有向前走一步。
高一时候的元旦,学校提前半天放假,那天刚好下着大雪,整个小城的交通瘫痪了,当时他在小城另一端的另一所学校上学,我拎着行李出校门的时候,就看到了马路对面的他。他推着自行车连跑带颠一歪一歪地走了好长一段路到我学校门口,为了送我回家,而其实从我学校到我家的距离也就两千米不到。我记得他接过我手里的行李,放在车筐里,说“走吧!”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天他灿烂的笑脸和落在他头顶的雪花。
还是一年的元旦,不过时间变成了我大一那年,他复读,还在上高三,依然是一个大雪天,整个天空灰蒙蒙的,我陪他去剪头发,从理发店出来时,天已经黑了,我俩沿着马路一脚深一脚浅地往我家的方向走,讨论着我们的偶像“周杰伦”“周星驰”,不时哈哈大笑,他突然就来了一句“明年有机会的话,还一起跨年吧”。
后面的故事,写出来难免有些矫情,就像电影《那些年》一样,我们去到了不同的大学念书,人生轨迹很微妙地,开始朝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些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称彼此为最好的朋友,他的几次有意告白,被我插科打诨当做玩笑话堵了回去,但他落寞的样子,我是知道的。只是......
时间到了2015年,某一个夏日,他给我打来一通电话,“嗨,我要结婚了...”
这就是我最普普通通的青春,没有堕胎、没有死人、没有撕心裂肺种种狗血剧情,有的只是少男少女时那一份懵懂、青涩、小心翼翼的悸动心情。是我心里永远永远最最柔软的部分。
《后来》那张专辑,是我初二那年生日,他送我的礼物,然而我们并没有想到,后来的我们,就真的把人生轨迹过成了“后来”。
“你知道吗?现在每每听到《后来》这首歌,我便会想起你。如今,你已成家,我已出嫁,庆幸的是,我们各自都找到了完满的爱情,遗憾的是,在那些年里无数次的软弱、怯懦,让我们最终没能在一起。不过,我很好,希望,你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