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鲁迅曾这样评价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谓一语中的。
他的成名作《罪与罚》,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书中讲述了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后历经一段曲折而痛苦的内心煎熬,最终投案自首的故事。
读这本书之前,有一些恐惧,害怕读到杀人的场面,但又不想因此错过这样一部好书。
当我慢慢翻开书,大着胆子读下去,读到主人公杀人之后,越读越震撼,并很快读完,最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陀思妥耶夫斯基抽丝剥茧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写透了人性,可谓触目惊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理解人性的终极意义在于提升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换言之,它必须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更完整和更健康的人。”
看透人性,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01
我们生而平凡,却又总是自命不凡
周作人曾说,
“人类的最大弱点之一是自命不凡的幻想。”
用尽全力,却过了普通的一生。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然而,生而平凡的我们,却总是自命不凡。正如《罪与罚》的主人公罗佳。
罗佳,也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法律系的大学生。在他的论文中,他认为,人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凡的人,一种是不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喜欢俯首听命地活,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繁衍同类,他们是现在的主人。
不平凡的人,可以为了自己所谓的崇高理想任意地践踏他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昧着良心逾越道德的界线,他们推动世界前进,是未来的主人。
在罗佳的心中,他认为自己是第二种人,也就是拿破仑似的破坏者,未来的创造者。
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他越发觉得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刻薄又势利,不过是一只有害的虱子,杀了她也是为民除害,做了一件好事。
机缘巧合,有一天,他偶然得知老太婆的妹妹晚上不在家,就连夜跑到老太婆的家中,将她砍死。
没想到,这一切恰巧被回来的老太婆的妹妹看到。因怕事情败露,罗佳索性把她也杀害了,而后仓皇逃离。
他本以为自己杀死的不是人,杀死的是原则,但是原则他是杀死了,他自己却没有跨过去。
“一个有良心的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一定会痛苦。对他来说,这也就是苦刑之外的惩罚。”
罗佳的这句话说的分明就是杀人后的自己。
内心中良心的呼喊,让他整日惶惶不安。
最后他渐渐认识到,自己也只是一只虱子,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认识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但人生的真谛就在于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位置,然后接纳自己。
即使我们用尽全力依然是一个普通人,也要始终爱自己,爱这个世界。
02
满足虚荣心的奉承话,人人都喜欢听
“奉承话即使从头至尾全是假的,却仍然悦耳,听着不免感到愉快。这对社会上各种文化程度和各阶层的人无不如此。”
书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夫这样对罗佳说。这个人可能是书中最真实的一个人物。
他一生放荡不羁,唯一的追求就是女人和享乐。
对自己醉心情欲的人生观直言不讳,并津津乐道地讲述自己的风流韵事。
他讲起自己如何勾引一个忠实丈夫和孩子的太太。
刚开始一个劲吹捧她,即使她只是看了他一眼,他也马上责备自己,说这是自己硬逼她做出来的,她抵制过,而且抵制得很厉害,要不是自己心术坏,那他一定什么也不会得到。
后来,他达到目的了,索性对她讲穿,说他真心相信,她跟他一样在追求享乐。于是她很生气。
当真话赤裸裸地摆在面前,于她便产生了一种道德上的罪恶感,必然要接受良心的责罚。
因此,最初她明明知道对方讲的是虚假的奉承话,但是他自己背负了道德的压力,对她最看重的美德极尽赞美,极大满足了她的虚荣心。
可见,奉承话如果说得恰到好处,不仅能够有效达成目的,还可以让彼此的关系更亲密。
难怪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说,人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但对他人的赞美毫无抵抗力。
在生活中,对他人的赞美,我们要学会分辨,对方是真心实意,还是别有用心,以防被他人设计的赞美冲昏了头脑,陷入别人的圈套中。
03
人性的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
尼采说:“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
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人心难测,人性的善与恶,有时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原来心地善良的人,可能做出罪大恶极的事情来。原本恶贯满盈的人,也可能立地成佛。
罗佳,在朋友眼中,是一个本性慷慨、心地善良的人。
读大学的时候,用他仅有的一点点钱接济一个害痨病的穷同学,养活他几乎有半年之久。
等到那个同学去世,又照料死去的同学留在人世的又老又弱的父亲,直到把这个老人送进医院,等老人去世后,又为他下葬。
据罗佳的房东说,他曾经从一个已经起火的寓所里救出两个小小孩,他自己却被烧伤了。
但他却在自己那套理论的支撑下,用斧头毫不留情地砍死了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成了一个杀人犯。
人性的幽暗深不可测,人性的光辉同样不可估量。
斯维德利盖洛夫,早年曾经侵犯一个十四岁聋哑女孩,并致其投河自尽。
和玛尔法结婚后,又骚扰在他们家做家庭教师的杜尼雅。
玛尔法死后,他试图用杜尼雅的弟弟罗佳的杀人案来威胁杜尼雅。
在他要对杜尼雅犯罪的那一刻,杜尼雅拿出手枪,第一枪并没有打中。
最后关头杜尼雅突然把枪丢开了,这时他的良知好像突然受到感召一样,就这样放走了杜尼雅。
之后他妥善安排好失去父母的索菲雅的妹妹弟弟,把他们安置在孤儿院里,并给他们每人存下一千五百卢布现金,供他们成年前使用。
最后,他告别了所有人,说要去美洲,却用杜尼雅丢掉的那把枪开枪自杀。同时留下字条,说自己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这不由让我想起毛姆所说的那句话,
“人性是错综复杂的。卑鄙和高尚、凶恶和仁慈、憎恨和爱恋是能够并存于同一颗人类的心灵的。”
善人有时也会干恶事,恶人有时也会做善事。这,就是人性。
写在最后
这个故事刻画了杀人犯罪孤傲的罗佳,好色冷酷的斯维德利盖洛夫,虚伪傲慢的卢仁,颓废软弱的玛尔美拉朵夫,隐忍的索菲雅……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阴暗面,然而罗佳的朋友拉祖米欣,似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美好的化身。
他热情洋溢,真诚慷慨,积极乐观,任何挫折从来也不能使他气馁,任何恶劣的际遇也不能打垮他,像一个能量十足的小太阳。
他看得透卢仁的虚伪,对案件中人物心理的分析头头是道,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活得无比清醒的人。
他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阴沟,仍要心中有光,脚踏实地,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生活,让自己永远充满温暖与光亮。
无论人性有多复杂,善良始终是生命的底色。
让我们永远心存善念,保守底线,看透人性,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也多一份清醒与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