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大宝说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问我要钱。上周大宝出去玩的时候问我要过50,记得回来说还有十几块没有花完。这次再要的时候,我先问他,需要多少,大宝说50吧,我又问,上次给他的钱还剩多少,大宝说还有一点,也不说具体剩多少。我就再那想着,是加上上次剩的给他50,还是再直接给50。我在这纠结盘算的时候,大宝已经出门了。
我和二宝玩了一会儿才想起来还没有给大宝转钱,思前想后,就给大宝转了50元过去。这时候我忽然觉得,50元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不算多了,自己干嘛这样思前想后,犹豫不决的,说到底,是自己小时候的物质匮乏导致的。就像大宝每次想买衣服鞋子,我似乎总是先问问,原来的不能穿了吗?小了,坏了?还是怎么了?几乎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满足过孩子。有时候甚至还会批评孩子,不应该要这么贵的东西。
心理学家李雪说:童年的匮乏感会影响孩子一生。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地尽情满足;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地说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