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蓓母女
小蓓是走读生,一个极文静的姑娘。入班以后,几乎没怎么见她说笑过。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极小的,需要侧耳倾听才隐约可辨。路遇老师时,从来不会打招呼,总是脸一红,头一低,加快步伐,顺着墙跟“逃离”。
因为走读,和同学相处的时间就少;因为寡言,和同学交流的机会不多。现在的男孩女孩之间早就没有了旧时的“三八线”,更无“男女授受不亲”的约束,课下叽叽喳喳地聊个没完,还经常追来闹去的。小蓓和女生的谈笑打闹都很少,更不用说男生了。
班上几个调皮的男孩打赌,看谁能“撬开”小蓓的“话匣子”。他们即使用尽浑身解数,也难逃“溃败”的结局。这些男孩便假装打闹,几次“误撞”到小蓓身上。小蓓气极,想向老师“告状”,又开不了口,便铺纸提笔,用文字来倾诉,递给老师一封信,信中罗列了几个“赖小子”的条条错、状状罪。
老师看罢,问道:“你怎么不向他们当面抗议?”
“我不愿和他们说话。”
“说过话吗?”
“……”
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老师安抚她:“我说说他们,对同学要尊重,不可以如此放肆的。你也试着和他们讲,相信他们会注意,能收敛的。”
叫来那几个“赖小子”,询问情况。原来他们看小蓓平时总是不开口,在班上显得很是“另类”,怪可怜的。希望能和她攀谈,消除其“戒备心理”,让她和大家一样活泼、开朗、阳光。
确实,那几个男生平时很活泼,极活跃,但品性不坏啊,怎么会被小蓓看作是“耍流氓”?
老师和小蓓谈了几次,说起班级是个集体,要多和同学沟通、交流、交往,与大家和睦相处。要善待自己,还要悦纳他人。以后进入社会更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可不能自设屏障,成为孤家寡人,不与他人交往,那样自己会很孤单痛苦的。
几席谈话过后,小蓓心情看似轻松一些,但是行动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遇到老师还是顺着墙边“溜走”,在班上还是寡言独处。
老师除了主动和小蓓打招呼外,也无力改变什么。可能是生性如此罢。
有一天午休时,“咣咣咣”的敲门声惊醒了老师。门外面站着一位妇女,自称是小蓓的母亲,让老师去她家一趟,帮她“管管”女儿。接着数落女儿怎么懒散、怎么叛逆、怎么不可理喻……
看到小蓓,红肿着双眼,显然刚哭过;头发刚扎好,手里还拿着梳子;床上的床单、被子、枕头都很整齐;地面似乎是刚扫过的;桌子上放着一碗饭,上面摆一双筷子,看样子饭没怎么动……
见到老师,小蓓双手攥着梳子,无言,落泪……
“还没吃午饭?”
“嗯。”
“中午要休息的,不然下午没法上课。”
“嗯。”
……
还没说几句话呢,她妈妈就进来了。怒气冲冲地嚷开了:“叫你吃饭就是不吃,非得看会电视!看完电视还不吃,嫌不好吃!我一天到晚辛苦死了,伺候你吃,伺候你穿……”说着说着,便以食指用力地戳着小蓓的额头。
小蓓趔趄一下,对着妈妈喊道:“饭就是难吃嘛,没魂又没味!”
老师将她妈妈拉到屋外,小声说:“你和孩子说话时,声音小些,语速慢些啊。如此暴怒,让她如何能接受?再说,有外人在呢,你就动手戳头,让她颜面何存?你先冷静一下,再和孩子好好说话。”
回到屋里,老师问:“不听话了?惹妈妈生气了?”
“她老是大声吼来吼去。做的饭难吃,还不让人说!”
“饭能有多难吃?”
“我说等会再下面,泡时间长了不好吃。她偏偏不听。”
“你好好和妈妈说话,她还能不听?一定是你的语气不好吧?”
“怎么说都不行的。反正我现在不想看见她,烦死了!”
“渴了、饿了、要用钱了,就不烦妈妈了。现在你是不饿,口袋里还有钱的,对吧?”
“老师,说实话,我想离她远远的,不想看见她!”
“以后上了大学,离开家了,就想见妈妈了。”
“谁想见她!”
“那你好好学,考个好大学,远远地离开妈妈,让妈妈想你。”
“她才不会想我呢。”
……
老师和小蓓说了一会话,孩子渐渐平静下来,安顿她上床午休。又对她妈妈交代了几句,便走了。
后来了解到,小蓓的母亲性格其实很开朗,但极强势,控制欲旺盛,小蓓的言行一旦越过她的界,便会暴怒或使用暴力,导致孩子胆小寡言。孩子大了,偶尔的反抗,不再唯唯诺诺,作为母亲又受不了了……
是该怜悯孩子,还是该责备母亲?
(二)小蕾母女
小蕾是在军训结束后入班的。因为性格活泼热辣,迅速和班上同学融为一体,没有出现后来者的胆怯与生疏。身材玲珑圆润,蛮可爱的。
有些事情常常出人意料。
在一次运动会结束后,老师看到班级所在的区域,地面上有孩子们扔的食品袋、果皮、纸屑等,显得狼藉。便对身边的小蕾说:小蕾,你到教室取笤帚和簸箕,待会队伍带走后,你和一名同学留下打扫一下“战场”。
哪曾想到,小蕾一口回绝:“我不去!让别人去吧!”
老师一愣:“怎么?噢,好吧。”于是就安排了其他同学打扫卫生。
晚自习前,老师去教室时,小蕾刚好站在门口,便叫她过来,问道:“今天在操场,为何拒绝劳动?”
“当时那么多人,你不叫别人,偏偏叫我?”
“我是随机叫的啊。难道不能叫你吗?”
“明明是干活才叫我。好事你就不会叫到我。”
“干活就不是好事?你认为干活就吃亏了?如果大家象你一样,都认为干活是吃亏吃苦,哪班级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
“算了,不说了。你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吧。”
老师没想到,孩子的思想怎么就转不过这个弯,心里也有一丝不悦。唉,没想到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晚自习后,老师到教室转。有学生过来说:“老师,小蕾坐在外班教室的楼道处哭呢,我们几个怎么都劝不住她。”
“发生了什么事?”
“不知道,她好像是说你偏心。”
老师一头雾水,到那个班的教室外,看见小蕾坐在地上,边上围着几个学生在劝慰着。便走过去问:“你怎么啦?”
小蕾不理睬。老师走近拉她:“起来,回咱教室,有事说事。坐到这里哭算怎么回事?”
小蕾手一甩,喊到:“谁叫你管!”
老师一愣神,这么多年,哪见过这个阵势。便生气地说:“那你哭吧,哭够了就回宿舍睡觉去。”说完,转身离开。刚走几步,身后传来小蕾嚎啕大哭的声音,引得一些学生探头观望。
老师心里恼火,不想回头。可转眼又想:孩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只身来到学校,不管什么原因,哭成这样也怪可怜的……于是又折回来,蹲下身子,轻声说道:“要是哭哭就能解决问题,那你就哭,但总不能坐到人家教室门口哭吧?回咱教室哭去。”
小蕾不再大声哭了,小声抽噎着。“如果对老师有意见,也得说出来,让老师知道啊。不然稀里糊涂的,即使要改,都找不到头绪。”说着又伸手拉小蕾,这次她没有抗拒,起身随老师走回了教室。
经过慢慢探问才知道缘由。这次运动会,孩子们都积极报名,踊跃参加,谁也不肯退下,其中就有小蕾。体育委员便将名单让老师定夺,最后确定的名单上没有小蕾。她因此就认定老师偏心,看不起自己。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老师首先表扬了小蕾的积极参与意识,愿意为班级出力争光的想法;希望她能理解老师的选择;最后又指出她不能太意气用事,甚至连卫生都不愿打扫。
小蕾已无怨言,谈到后来也展颜欢笑的。老师以为事情到此为止。可是,几天过后,老师在前面走,后面两三个女生嘀嘀咕咕,谈话声清晰入耳:小蕾太能干了,将她的老班整得顺顺的……
碎了一地,老师的玻璃心!手抚胸口,自我安抚:孩子还小,不懂事呢。努力地平心静气,不去想此事此语,让静静流过的时光,轻轻地冲刷着心中的丝丝不悦,云开雾散的天气总会到来的 ……
没想到后来又发生事情了。订下学期书本时,小蕾说她不打算上学了,不要课本。老师就对她说:年龄这么小,不上学多可惜,回去再和父母好好商量商量。
老师在班上讲:学习对大家来说,是机会,错过了,将追悔莫及。千万不要认为学习无用,尤其是女生。上学不上学,以后的路是不一样的:一样的工作,将有不一样的心态;一样的家庭,将有不一样的氛围;一样的生活,将有不一样的情调;一样的子女,将有不一样的教育;一样的事情,将有不一样的心境……总之,老师希望大家至少能有一个完整的中学阶段。
下课之后,老师还在教室,看见小蕾站在门外,大声说道:“奇怪,上不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谁还要你管!”字字真切,声声入耳……紧接着,开始肆无忌惮地迟到、旷课。
联系家长,小蕾的母亲从麻将馆里风尘仆仆地赶来,性格开朗豪爽。听到老师讲起孩子在校的言行,她爽朗的笑声响过之后,便是对女儿由衷的赞许与骄傲:“这孩子从小就厉害,很能撑起门户,到哪里都不会让人操心,一点都不吃亏的。小时侯,曾经一人对付比她还大的姊妹三个,将她们都骂哭。还有一次,把一个长辈数说的,都不敢从我家门口经过……”
小蕾的母亲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细说着宝贝女儿的“英雄事迹”,全然无视老师诧异的神情……
老师反思自己:管得确实太宽了!小蕾的自鸣得意,母亲的赞赏不已,老师作为一个外人,你还要瞎操什么心!
两对母女,曾使老师陷入沉思。都说孩子的身上,留有家庭教育的影子,孩子的言行,刻有家庭教育的痕迹……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