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数
这几天一直在刷简书里一个名叫“一棵花白”的文章,只觉得她的文章写得比某些签约作者写得还好。可是她竟不是签约作者,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里留存。
她的文章内容很好,但是标题却不吸引人。
比如这篇文章《他又不是自己愿意的》,咋一看标题,你能猜得出来她写的是什么吗?
我原来刷过她的标题比较吸引人的文章,比如《睡前4小时,如何自我提升?》(阅读量13709,喜欢737,赞赏3)《你的自律,正在慢慢逼疯你》(阅读量30550,喜欢1533,赞赏7),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她都取得很大众化,但是内容却和别人的很不一样。
好了,言归正传。她的那篇《他又不是自己愿意的》,点开之后发现他说的是俞灏明。一开头她就说:俞灏明在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演了一个反派。电视我没看,但是据说演得不错。
然后把容嬷嬷、雪姨、安陵容、凌玲、冯远征、胡歌、郭敬明、余男、李嫣全部搬出来,好佩服她可以一下子联想出那么多人。接着文中又出现了《活着》《色戒》《故事会》。
我很惊讶,她连电视剧一集都没看过,怎么可以写出这么痛快人心的文章?我为了写《那年花开月正圆》蹭点热点,还特意去看了三集,才勉强写出了一篇很一般的文章。
再来看《臣妾,是钮钴禄·雨桐》,她居然能把李雨桐与薛之谦之间的事跟甄嬛传连起来写,接着,又抛出《我的危险妻子》《贤者之爱》《美女的诞生》《双食记》《锤谦案》《侧美案》,她把每一部提到的电影都能三言两语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而且总结得很到位,更令人佩服的事她把这些和李雨桐事件结合在了一起,感觉还结合得很顺。
再看《人言可畏,人言可畏》这篇文章,一开头,她就说,下面这几件事,串起来看会非常有意思。于是《战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凉山的孤儿、《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水塘里的锦鲤、蝗虫、潮水、因为第二名跑错跑道,导致几百名参赛者跟着跑错的马拉松、《二十二》、中国游客偷日本马桶、南京火车站猥亵女童案……
她写的这些,如果没有大的阅读量、观影量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是没法写出来的,她真的是已经把文字驾驭得很顺手了。
我一直不明白她“一棵花白”的含义,直到看到她的《经冬不死,春亦有英》里的释义:花白,性温,味甘,无毒。清热除烦,行气祛瘀。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根经冬不死,春亦有英,生命力旺盛。故人们誉称为“不死菜”。植物的量词是棵,比如一棵松树,一棵柏树,有根,有生命。而颗是说形状扁圆的物体像一颗红豆一颗黄豆,如果说一颗花白,就是已经死了的放在菜摊上卖的那种。
我还活着。
我极喜欢“经冬不死,春亦有英”这八个字,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八个字,是我向着一切阻力开战的军旗。
就像打王者荣耀,哪怕我方只剩下一个秃水晶了,我还是会对队友说:“稳住,我们能赢。”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次绝地反击,本以为必输了,结果对面有人挂机,或者对面太得意开始浪,所以局势逆转,反而获胜。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局,我们死了三十多次,对面死了十来次,完全被吊打。
你看,她居然还能把王者荣耀结合在一起。功底不是一般的深厚。
把王者荣耀结合在一起的还有《罗子君猥琐发育,并抢了唐晶的buff》,然后文中又出现了《射雕英雄传》。
她在《开始写作之前,你该知道的三件事》一文中建议大家多读读鲁迅。说鲁迅可能已经在课本上败坏了我们对他的好感度。她说,鲁迅的文章,放在现在看都不过时。
于是我昨天把鲁迅小说小说全集下载了下来,看了几个章节,今天在家,忽然想起了家里好像有一本《朝花夕拾》,于是拿出来看,正打开,上初一的妹妹发视频过来,问我在干嘛?我把封面给她看,她激动地说:“这人好熟悉,是老舍还是(她正在想,我说“鲁迅”)”。然后就聊了一下三味书屋,妹妹说,她们课本中有一课正好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说我想看一下《狂人日记》,看完再开视频,然后我发现怎么感觉看过了,再继续看,才又发现,这不是昨天晚上用电子书已经看过了么?只觉得自己也太…(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
再说一下为什么一棵花白不是签约作者,是因为人家是专题主编,不屑成为签约作者,可是她的回答却是因为自己懒,懒得定期更新。
昨天晚上还是刷简书,看到一篇文章《罗子君:谢谢你,嫌弃我》,看完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前半生》的原创是鲁迅的《伤逝》,而亦舒是鲁迅粉,亦舒把鲁迅描述的被嫌弃的罗子君换了一个新的命运,就是靠自己重新站了起来。(可惜电视剧把作品又拍回了鲁迅的《伤逝》,虽然子君是站起来了,可是是靠着别人站起来的。)熟悉亦舒的人都知道,亦舒的小说,都是很现实的,都是教女人要独立的。跟琼瑶正好相反。
我今天来读鲁迅,居然读的不是很懂。我很惭愧。
我们真的应该多读一些严肃的作品了,那些公众号里的文章,只是二手知识而已,我们可以看,却学不到真正的精华。
《技巧》一书的作者郝培强说过“所有的知识其实也都是信息,信息在不同的载体之间,通过不同的介质传播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损耗。”然后举了一个例子: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在学校里做过一个游戏,就是5-6个同学站成一排,老师把一句话,耳语告诉第一个人,然后,一个人告诉另外一个人,最后一个人站出来把那句话大声地说出来,然后老师公布原话,结果往往都非常爆笑。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看原书,而不是看走了样的二手信息。
昨天,突然看到乐小米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已经出到4了,这本书我初中的时候可是爱不释手啊,经常午睡的时候躲在被子里偷看,当时只出到2,很多粉丝因为等不及乐小米更新,直接自己续写了,我当时跟自己说,我要等乐小米更新了再看。
如今,已经更新到第4部了,我很激动地打开来看,结果发现,凉生还是那个凉生,姜生也还是那个姜生,可是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了。
从初中到现在,将近10年,我已经成长了不少,那些肤浅的读物再入不了我的法眼。
比如,“我发现自己居然误会了他,顿时脸红得像熟透的虾子”这个表达很奇怪,自己的脸变得像虾子一样红,应该是在别人看来的印象,不是自己所能知道的,应改成“我感觉自己双颊滚烫”。这都是看了【日】大泽在昌的《畅销家写作全技巧》才知道的表达错误。
我随便看了一点开头就没法看下去了,现在这些青春文学作品对于我而言一点价值都没有。
在这里我不是批判它,饶雪漫说过一句话:青春文学就是浅薄,但它有青春的深度。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我也非常感谢乐小米的这部作品出现过在我的生命里,如果没有它,或许我不会爱上文学。
今天,当我想写一些东西的时候,我竟发现我什么也写不出来,虽然我每天阅读了很多的知识或者说是信息,我看了很多文章,不管是公众号上的还是简书上的,结果越看越焦虑,还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因为我每天虽然都在阅读,但是读的都是二手信息,真正读的严肃作品却很少,所以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半杯不满,空出的部分当然填补不上。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一下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以及她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