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天阴,书房昏暗。只好亮灯写作。
我心里不也有一盏明灯吗?那就是为人生的文学。这盏灯亮了许多年。我的梦想,理想之光,就是为人生的文学。
这一理念,始于中学时代,在读了孙犁先生的《文艺学习》之后。
数十年来,人生的风霜雨雪,酷阳烤炙,人言是非,环境优劣,尽皆经过,我对文学,始终不舍不弃。
我是一个自学者,前贤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我的老师。那怕是三言两语,对我都有所教益,有所启示。
长期的读书积累,生活阅历,人生的种种体验和感悟,是我书写的基础。
有此基础,有长期的写作实践,我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发现,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常常对自己说:多写一点,努力地写。于是,便有了我留在纸上的许多文字。
我的语言还比较通顺,却欠简炼。简洁的语言,精炼生动,没有赘言,没有废话,都能让读者从我的行文中感觉得到。读者的眼光是雪亮的,谁都蒙不过读者。
凡是喜欢读文学作品的人,在看到我的文章之前,必定看过了许多书。我任何的瑕疵和败笔,都逃不过他们雪亮的眼睛。
写作既是磨人的事业,我就得耐心地打磨。没有精品意识者,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反复地审读自己的原稿,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落删掉。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题竹》诗,对作文者,不也应有所启示么?
3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其《离骚》中发自内心的呼声,距今已2350多年,依然还如此触动人心。
读书是一种求索,写作也是一种求索。前者是求教于人,后者求诸于己。两者相得益彰,结合起来,融汇贯通,便有了我们各自较为独立的精神和作品。
如果我们能写出好作品,得以行世,对别人也就是一件有益的事。
诚如是,我们人生的价值,我们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就有了意义。
意义,人生的意义,我们当记在心里,时刻谨记。
我们能写的时候,就努力多写一点,决不轻易搁下这支笔。
我们得相信自己,相信这支笔,让手,让笔,好好地服从我们的思想。
做人,不能只向别人索取,自己对别人,也应有所贡献。自助,助人,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看别人的作品,自己也用功写些作品,让别人看看。
我们所书写的,都该好好珍惜。尽己所能,将它打磨为成品。
对作品,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得有中肯的定评。
姚老师告诉我:写作没有第一第二,唯有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就是最好的,就好。
诚哉,斯言!我当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