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晨有文化谈中国旅游项目整合目标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目标 (一)提升旅游产业经济贡献
1. 显著增加旅游收入,通过优化旅游项目布局、创新旅游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促使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如到2027年,部分旅游大省该比重争取提高至5%以上,全国整体旅游收入实现每年10%的增长幅度。
2. 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效应,推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传统产业围绕旅游需求提档升级,例如助力地方特色餐饮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推动旅游沿线住宿设施个性化、品质化改造,同时孵化如旅游文创、智慧旅游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使旅游对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每年提升5%,拉动更多人群就业。
(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1. 促进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改变传统观光旅游占比过重的局面,加大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兴项目的开发力度,到2026年,实现新兴旅游项目收入占比从当前的30%提升至40%,构建以观光为基础、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2. 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旅游综合体、工业旅游示范点、体育旅游赛事、研学旅行基地等融合项目,到2028年,全国培育100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融合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产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体系转变。
二、旅游体验与服务质量目标
(一)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1. 丰富旅游项目供给,根据不同年龄、兴趣、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开发定制化旅游项目,如针对亲子家庭打造寓教于乐的主题乐园、乡村体验游项目;为年轻群体开发极限运动、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为老年群体设计康养休闲、历史文化深度游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2. 优化旅游项目品质,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全方位提升,如在景区配备智能化导览设备、舒适的休息区域,提升景区环境卫生水平;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等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素养,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舒适、便捷、贴心的服务体验。
(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1. 构建全域旅游服务网络,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偏远地区延伸,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在城市、景区、乡村等地建设功能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预订、投诉处理等一站式服务,到2025年,实现全国重点旅游区域游客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
2. 建立高效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整合“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投诉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的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确保游客投诉在24小时内得到响应,7个工作日内妥善解决,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文化传承与交流目标
(一)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
1. 深入挖掘旅游项目中的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如开发以非遗技艺展示、传统民俗节庆体验、历史文化遗迹探秘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和传承中华文化,到2026年,每个省份至少推出10个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
2. 通过旅游开发为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利用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等工作,推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人和旅游从业者,增强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二)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1.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依托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京剧、武术、中医等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吸引海外游客,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2. 利用旅游项目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文化旅游节、文化艺术展览、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让旅游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
1.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旅游项目开发与运营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控制游客承载量,推广绿色旅游设施和技术,如在景区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环保型住宿设施,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引导游客欣赏自然之美、了解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如建设生态科普步道、自然保护区生态体验区等,到2027年,全国创建50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二)实现旅游项目可持续运营
1. 建立旅游项目可持续评估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对旅游项目进行评估,引导旅游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如合理定价、公平分配旅游收益、保护当地社区利益等,确保旅游项目长期稳定运营。
2. 推动旅游企业绿色转型,鼓励旅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行动,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打造绿色旅游企业品牌,到2028年,全国规模以上旅游企业80%实现绿色转型,推动整个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