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相处久了,缺点会渐渐暴露出来,当对方把你看透了,却依然不嫌弃你,那就是真心!你的脾气和行为会赶走许多人,但也会留下最真的人,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留下来的就是相互适应的有缘人,唯有珍惜才会长久。无论爱情,友情,还是亲情,不去经营,都会形同陌路人。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还留在我身边的人。
十项修炼。
人生十项修炼:
一、苦到舌根吃得消;二、烦到心乱耐得住;三、困到绝望行得通;四、屈到愤极受得起;五、怒到发指笑得出;六、急到眉燃定得住;七、喜到意满沉得下;八、话到嘴边停得住;九、色到情迷站得稳;十、财到眼前看得淡。
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见,道有什么功能与作用,人本身也会有。
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只有真诚无妄地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
(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德含天地,修道就是修德
什么能包含天地呢?只有无限虚无太空。所以说:“德含天地”的意思就是:德如无限虚无太空。虚空就是德的定义。能悟虚空之德就是见性。所以。空无就是无极。
《道德经》说:“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有无相制,难易相乘”。道为容器之体,中空之德为器之用,道和德就像器与空,道德是相互依存以为体用的。
所以,修道必须修德。这就是我们说的:道德修养。修道不修德,终难成道。修德不修道难为大德。
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多与高人来往
《荀子》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意思是说,学习没有比亲近高人、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疏略难解;《诗经》《尚书》古朴但远离现实;《春秋》简略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与高人往来,能让我们的修行之路更加顺畅。有时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者的意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可能就会走样。这时候就需要高人指点。所以,人生要多与高人来往。
水就湿,火就燥,物各从其类也。《荀子》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常常与高人往来,你会发展自己的学识和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有志斯道者,须当以德行为重,自立节操,不要糊涂作事,担误了前程。
何为德?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者是也。
何为行?苦己利人、勤打尘劳、施德不望报,有怨不结雠,有功而不伐,有难而不惧,见义必为者是也。
能积德,能立行,愈久愈力,德服鬼神,品超庸俗,高人一见,决定入目,大道有望。
否则,不积一德,不修一行,妄想成道,偶遇高人,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自谓可以欺人,殊不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