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庄
见过很多成功的人和事,发现无一不是在事情的程度上与自己死磕,日益求精进,目标明确到很难兼顾其他。事业是一种趋势的集合,你不尽全力去求好,一松懈就会滑坡,某种程度就会破功,失败就容易不请自来。成功,真是来自永不止步。
我发现,在没有找到真正热爱之前,几乎我对所有事情,对自己的要求都是“just so so”态度就好,似乎一直都在为热爱保存实力似的。现在想来,这个心态是错的。但是,对于一个曾经的孩子来说,一直未能有机会去探索,体验,发现更多自己的可能的喜欢之事,一直被迫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种不肯尽全力,也是对苦役的一种抗拒吧。(我父亲对我们的打磨方式,就是除了学习之外,有时间就替家庭工作,我家有个大型养殖场,我的儿童少年时期,都是常年围绕猪圈工作,环境的脏苦和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我父亲要求我们分担他的工作,借此以磨砺我们心智,心是好的,但是,操作过程,工作的量以及工作种类我均没得选择,这种迫使感,在我有了自主能力后,有了极致的反弹,离家几米的猪圈,我是一年都不再进去两次。不止于我,我家三个孩子,皆是如此。)
18岁,走进大学,开始有机会做自己,并看世界,透过阅读,更深邃的发现自我。直到30岁才找到人生至爱――做教育,成为育儿作家,以教育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找到真爱的特别,就在于,我终于也有愿意全力与自己死磕的事情了,这份死磕还有点极致,成为作家,三流的入不了法眼,二流的不稀罕,还要致力于成为一流,致力于对于人类真正有价值,故你只能沉淀,继续长期的默默无闻,安慰自己,再老也老不过姜太公当宰相的年纪吧,哈哈,不断打磨,静待人生花开得晚些吧。
于是,31岁,一路继续研究如何更好育儿并整合育儿思路,另一路艰苦卓绝考着教育管理的研究生,只为遇见更多成长的自己,也链接更多优质教育工作者。
是的,我在路上,享受过程,并还算取得生活的各方平衡兼顾。我是这样的我,我接受并喜欢这个自己。年岁渐长,越来越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不随意修改自己的本心,并选择终生听取内心的声音,极好!
不过,人生重新努力,我可能会选择自童年起,就开始厚积薄发,而不是18岁后才开始。前面18年的,未能与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未能与自己喜欢的一切发生深度的链接,我很遗憾。比如,从小我就发现我一个特点,那就是爱阅读。但我的家庭条件并不能支持我买书阅读,家校附近又均没有图书馆,这种不达,再回头也是无力修改。到我的孩子这里,经济条件不再是限制,我便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体验以及发现自我。
我首先做的,是让他们成为自己,安住在每个当下,对于自我有控制权。透过经历去让他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更多自我的可能性。在心开放的前提下,接触更多事务。当然,尽可能让他们与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但是,偶尔有优质又有挑战的事情能够塑造心智,我更偏向鼓励他去挑战,并且告诉他,你要适时地与一些“不喜欢”相处一会,人啊,如果连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越过情绪层面,也能做好,这个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我在培养两个积极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小的三岁两个月,还在反复打磨性格,鼓励她越过情绪,控制情绪,学会沟通,能讲道理的阶段。(顺便说一句,我们家从0岁开始,就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听话”这个阶段,只有你要讲道理,谁讲的道理是对的,就听谁的,妈妈照样不是权威,也有可能是不对的,你们要坚持对的方向就可以)。
大的孩子五岁8个月,五年多的打磨下来,初具雏形。比如,最近的街舞课,他一直都没有说喜欢,也并不太想学习(可能我家环境平日宽松惯了,老师的严格他有些忌惮),但一去练习,他是认真的,不带情绪的,竭尽全力去努力的,我为这个孩子感到骄傲。
我想人生,是一个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并没有那个成功,就是终点。一次成功,只能算一个人生的小小节点,可以小小庆贺一番。而后,继续奋进才是常态。
人这一生,永远都会遇到,喜欢与不喜欢的人和事,愿我们都有能力,尽可能的拥抱喜欢,但是,那些不喜欢,也但愿你超越过情绪,学会淡然。
以刘瑜写给女儿的寄语,结束今天的写作,并献给所有人。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