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的常识是:只有绝对安静、不受打扰的时间和空间中,才能够专注学习做事。
然而现实是,生活中几乎没有这种「完美专注环境」。
即便有,我们自己依然会心猿意马,管不住自己的念头。
那么能不能够训练自己?让自己随时随地进入专注的状态?
不需要绝对的安静才可以做事情。
不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进入专注状态。
不再因为别人的吵闹喧哗而陷入狂躁。
不再被不相干的事情牵走注意力。
……
——如果能做到,我们将增加多少幸福感,提升多少生产力啊!
2.
往深处想,其实「保持专注」并非一种状态,而是一连串动作的组合:
1)不小心开小差;
2)察觉到自己已经偏离了目标;
3)抽离现在的状态,回到手上的事情。
就像骑自行车一般。
不会骑车的人偏离方向的可能性更高、察觉自己动作失误的能力更低、而且往往难以从错误的方向上调整回来。所以摔个七荤八素是常有的。
而对于老司机来说,压根不需要思考好么,一闪念就完成了这三个步骤,更别说保持方向了。越野自行车赛选手在山林间穿梭都毫无压力。
学自行车只要多摔几次,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哪怕以后很多年不骑也忘不了。而保持专注,则需要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力”,让自己拥有更敏锐的自我觉察。
3.
训练心力最简易的方法,叫冥想。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专注力、增强情绪控制力、而且还有增加记忆力,提高智商的作用(对,你终于有救了!哈哈……)。
我这两年来学习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观想法”,步骤如下:
1)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坐卧皆可),舒缓呼吸。感受一种“宁谧且黑暗”的氛围,感受一种“空”、“无”的状态。
2)如果突然发现自己正在想什么旁的事儿,马上抽离出来,回到“黑暗”里来。
3)如此往复,到时间后起身活动一下,结束冥想。
市面上不乏各种复杂的冥想方法,甚至还有各种气功大师之类的。但我建议最好采用这样最简单的冥想方法就够了,上手较快,且不受环境所限。
把冥想的三个步骤,和「保持专注」的“一连串动作”相对比,你会发现它们的机制大抵是类似的。但是冥想过程中,我们随时都在洞察、随时都在“开小差”和“保持空冥”的状态之间徘徊,同样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更多次数的“一连串动作”的回路。而做事的时候我们很少有这样高频次、高质量的“刻意保持专注”。
保持专注的能力,就相当于大脑肌肉的一种。就好像我们身体差的时候,锻炼一下就好了,比如玩一阵子哑铃,胳膊就会变粗;做一段时间的深蹲,大腿就会变粗;做一阵子俯卧撑,胸肌就会变大变厚……冥想这种刻意练习,也会让你的“心力”越来越强。
4.
冥想的感觉很妙。
其实一旦我们闭上眼睛,周围已然是一片黑暗。但是我们要想象自己如胎儿一般在母体中沉眠,就像老子说的:
“专气致柔,如婴儿乎”。
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这种黑暗里,逐渐模糊了周围的声音、忘却了周遭世界、也忘却了自己的身体——这时你将得到全身心的放松,甚至你偶尔会感悟到一种生命的大喜悦,内心平静,面带微笑。
开小差很正常。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睁开眼睛。这些都没关系,没必要产生懊恼的情绪。重新回到第一步就好了,继续感受这种宁静的黑暗。
这黑暗,如母体般温暖,如大海般宽广,如夜空般深远。我们的意识仿佛融入到这黑暗里,像胎儿安静地蜷缩,像墨汁滴入湖水,像暖风拂过天空。
随着我们的练习次数增多,开小差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能够沉浸在“黑暗”里的时间越来越长。
冥想的时间在10-20分钟为宜,结束冥想的时候往往会有神清气爽之感,疲劳顿消,烦恼全无。如果是睡觉前,冥想多久倒也无妨;只是小憩的话,最好调一个十几分钟的闹钟,免得睡着了错过重要的事情。
5.
每天疲惫时、午休时、睡觉前、乘车时,我都会抓住机会练习冥想。所以每天我的冥想时间大约有30分钟。
有人说:“冥想十分钟,等于深度睡眠一小时”。这话夸张了一点,但是冥想对于恢复精神的帮助却是实实在在的。我已经真心喜欢上它。
记得最初我尝试冥想,有大半的时间都在“胡思乱想”,“神游太虚”。到现在有两年时间了,如今哪怕环境再嘈杂,我也可以在3分钟内进入冥想状态,享受彻底的放松。
很多人觉得冥想很难、不知道怎么学。讲真,什么事情都是“熟能生巧”而已。每个小孩子不都是跌跌撞撞地学会走路的么?所以我们要接受自己一开始的不完美。
至于“随时随地保持专注”,似乎也变得十分容易。
我记得小说里描述武林高手武功大进,有一个描述叫“入微”。在那么一瞬,仿佛可以感知到万物生长,感受到花鸟虫鱼的情绪,觉察到世界的所有细节。
长期练习冥想,肯定没法开悟到“入微之境”了,但是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却是极为敏感的:
我常常可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能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清晰地抓住一个念头的生起消亡、也能体会到很多情绪和冲动本无意义……
——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见自己。
这就是冥想带来的专注体验。
END.
文/刘慕青城
我的相关文章:时间管理、精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