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简信里一位小朋友给我发来母亲虐待孩子的文章,似乎也在质疑母子深情。
无论是作为一个从小一直被父母厚爱的女儿,还是作为一位享受母子深情母亲,我都觉得很不理解:这毕竟是极个别的让人愤恨的恶性事件,值得这样传阅吗?一位学生时期的孩子为什么对“妈妈”这个概念没有好感?
后来,小朋友说,反正他没有妈妈,也不知道他的妈妈在哪里……
没有妈妈就没有归属感,这样的孩子该有多么孤独无助,多么迷茫?
我给小朋友回话说:你有妈妈,你的妈妈一定还在想着你,爱着你。肯定会是因为某种原因而使她无法做到这些……
其实也正是和这一位小朋友的对话让我突然想说说孩子和父母的故事。
我也很想给这位小朋友讲讲我另外一位朋友的故事。
第一次遇见她,是一位大学同学结婚那天,她是美丽的伴娘。第二次遇见,是2009年甲型流感时期,我们一起参加了市内多家医院联合传染病大型演练活动。
她白白的皮肤,温柔可人,老公也是同单位的医生,现在也已经结婚生子,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一直觉得她是一个很令人羡慕的女人。
前年,我们正好同期在京学习,她在北大医院,我在西二环,距离不远。一天,电话里听得出她的状态极差,我赶过去看她,跟她聊聊天。
她的父亲突然病重,她匆忙返回当地医院看望父亲一面,之后又返京学习,而她父亲很快离世。
她的父亲以前办个工厂,家境不错,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她的母亲,她和奶奶、姑姑一起生活。他的父亲和继母结婚、生子,后来父亲生气、酗酒,她一直拒绝父亲,没有和父亲和解。
突然的噩耗让她痛苦万分,无所适从,她不能原谅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多给父亲一点爱和关怀,哪怕是给父亲钱让他喝酒……
我想: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爱还能来得及去爱的亲人们:父母、兄弟姐妹、公公婆婆……能多爱就尽量多爱那么一点点。
如果有可能,我们尽量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和社会和解。
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宠儿。
后记: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小朋友“恨”那个最美好的概念词汇“妈妈”?是有人恶意教唆的吗?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母亲唆使女儿被包养,教唆女儿恨父亲,而女儿从父亲的日记里读到的是父亲对这个家的温柔记忆,是父亲对女儿慢慢的爱。
那一刻,才明白或许真有那么一种妈妈,只是冠以“妈妈”的名义而已。
冰冰心理咨询师指导:成长是靠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经历、去体会。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尝试着理解这个多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