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参加东区教研室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年青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上课。在课堂上,看到她们扎实的基本功,感受到她们迅速的成长……
第一节:王老师的评价很及时,有针对性。书写生字时,有老师的提示,有范写,有练习,有反馈,有评价。
第二节:司老师由学生提出难懂的词语,从学情出发,关注学情,做到以学定教,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节:王老师关注学生的收获,引导学生对整节课进行梳理和总结。
成功之处:
1.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学生先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由老师出示语句优美的句子,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本。
2.老师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如: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找近反义词……
3.教师的课前备课都很充分,从教学流程的设计,到教学课件的制作,到教学板书的设计,大家都很用心。
4.课堂上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评价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真正做到由教知识向教方法、提能力的转变。运用多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1.第一课时,老师关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缺乏对课文的梳理: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写上学路上的发现,重点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最后发出“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的赞叹。
2.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够到位,老师课堂上关注会认会写的生字,但会写的词语没有显示,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节的课堂上。
3.新教材培训时强调,教学目标应关注课后习题,老师对课后习题的安排不够合理,都把重点放在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上,而忽略了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和小练笔。在小练笔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上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如果一节课分两课时,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不能落实课后习题。因此备课时,除了关注语文要素外,还需要合理安排课后习题。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大家能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想每次的听课,评课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年青的教师,老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和提升。
我们在听课中学习,在听课中收获,在听课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