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泉 一幅龙脉溯源之水墨长卷




白浮泉 一幅龙脉溯源之水墨长卷

__小牮抒情散文

五一黄金周的暖阳和风裹着槐花的甜香,在指缝间酿出一汪清浅的时光。小牮踩着晨光里的露痕,将健身万步的丈量化作叩问历史的足音,在白浮泉湿地公园的版图上,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水墨长卷。

白浮泉公园徒步一圈时间需要1个多小时左右。小牮五一黄金周来此健身游览並对古代遗址阅悟采风,走哪逛逛注重观瞻,以拍摄录像收集素材为主,扎帐篷惬享一整天,休闲、玩水、吃美食,体验较为轻松。

白浮泉遗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龙山山顶,始建于元朝时期,是通惠河的水源地。遗址包括九龙池和都龙王庙,都龙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

白浮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母亲泉,七百多年前,曾为初登神州政治舞台的北京都城注入充沛活力,特别是在元朝初年,它是元代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源头。

龙首寻踪:叩开七百年的水门;最先闯入视野的是那尊昂首欲飞的汉白玉龙首。鳞甲间凝结的不是晨露,而是延绵七百年的清霜。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俯身勘测的身影,早已化作龙首下奔涌的泉脉,这个曾让京杭大运河“喝”上昌平活水的水利奇迹,此刻正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帝国漕运的兴衰。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天文、水利、数学和仪器仪表制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位于北京昌平、朝阳、通州的通惠河,是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指抚过龙首下颌的纹路,仿佛触到了至元年间的风沙。当郭守敬将白浮泉引入瓮山泊的方案呈给忽必烈时,可曾想到这一脉活水会成为都城的生命线?眼前的九龙池遗址,九孔喷水的盛景虽已随岁月远去,但青苔覆盖的池壁上,依稀能听见桨声灯影里的吴侬软语。

水廊漫步: 穿越光影的褶皱:沿着木栈道向深处走,芦苇丛中的水鸟突然振翅,惊碎一潭碧蓝。阳光透过廊架的缝隙,在青砖上织就明暗交错的棋格,像极了古籍里跳动的句读。三孔桥横跨湿地,桥洞里漏下的光斑,恰好落在某位古人题刻的“龙泉喷玉”四字上,墨色在水波中晕染,恍若墨迹未干。

极妙是暮春的紫藤花瀑。攀援在廊架上的藤蔓突然倾泻而下,紫霞般的花串与远处的龙山塔影重叠,让人错觉是哪位仙人打翻了调色盘。蜜蜂在花间穿梭的嗡嗡声,与栈道下溪水的潺潺声应和,谱成一曲自然的协奏。俯身掬一捧泉水,凉意从指尖漫到心尖,这汪从岩层深处涌出的活水,至今仍保持着元大都时期的清冽。

芦荡秘境:聆听大地的私语;午后的阳光变得浓稠,芦苇荡在风中掀起层层绿浪。栈道忽而钻进一片菖蒲丛,紫色的花穗拂过衣襟,留下若有若无的香气。远处的观鸟台隐在雾气里,像一艘停泊在绿海的船,手机镜头中偶尔掠过白鹭的倩影,翅膀划过水面时,荡起的涟漪会让人想起马致远笔下“小桥流水人家”的淡远意境。湿地深处有片野荷池,才露尖尖角的花苞上,停着一只豆娘。这里的时光似乎走得很慢,慢到能看见蝌蚪摇着尾巴穿过水草,慢到能听见蒲公英种子落在栈道上的轻响。当三个小时的漫步接近尾声时,夕阳的余晖正给龙山塔镀上一层暖金,塔身的倒影在泉池中晃成一片碎金,像极了被岁月揉皱的古卷。

泉声入梦:封存于叶脉的记忆;返程时路过碑亭,新绿爬山虎正沿着石碑攀爬。“白浮泉遗址”几个大字在暮色中愈发苍劲,像一位老者青筋凸起的手掌,紧握一段不肯褪色的往事。晚风送来最后一缕泉香,混着草木的清苦,在鼻尖凝成一颗晶莹的露珠。

徒步行走不仅是锻炼体魄,游览旖旎美景,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白浮泉的月光却依然保持着十三世纪的温润。这片被时光偏爱的湿地,不是被圈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历史容器——它盛着郭守敬的智慧,盛着漕船的号子,盛着每一株芦苇对水源的致意。

离开白浮泉湿地公园时,鞋底沾着的泥星里,或许藏着一粒元朝的沙砾。而心间流淌的,是比运河更绵长的水韵,是比龙山塔更巍峨的文明回响。白浮泉的魅力,从来不在某个具体的景点,而在每一缕风掠过泉眼时,掀起的那层名为“永恒”的涟漪。

赤诚众小牮 2025.5.3

微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