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虽说国家放开了二胎甚至是三胎政策,但养育孩子的辛苦还是会让已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望而却步。
于是家庭的所有希望都只能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从孩子生下来,喝最好的奶粉,上最好的早教,玩最好的益智玩具,每个月家庭收入的至少三分之一用来养育孩子。“1-2-4”家庭模式,让这一个孩子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
家长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以后学习成绩好,做家长的再辛苦也无所谓。”
他们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从幼儿园开始上各种兴趣班,节衣缩食为孩子请各种家教,带孩子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乐器舞蹈比赛。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小学,不惜花重金去抢购学区房。
小学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不能再像幼儿园一样以玩为主,而是有了很多更具有目的性的学习任务,所以一部份孩子不能很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些孩子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情绪,或者拒绝上学,最明显的是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毅力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有的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幼儿时期忙着上了很多兴趣班,如何阅读和完成作业的习惯养成却被家长忽略。
甚至孩子在家的时候,家长们不是看电视就是刷手机,他们认为“别人孩子要学的自己也都带着孩子去学了,花钱不说,还很辛苦,这样还不够吗?”“回家了我还不能自由轻松一下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吗?”“我这样怎么就影响到孩子了?”
有多少家长会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陪伴阅读?又有多少家长能为了孩子纠正自己原有的一切坏习惯模式?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亲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一心只想着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被置若罔闻。
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检测方法,不写作业自然不能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在大脑中不断重复加深记忆的过程。久而久之,课本上的知识前面的没记住,后面的新课又开始了,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成绩自然就没起色。
做父母的,到了这个时候都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殊不知,幼儿时期教育的缺失就是再用等量时间去纠正也未尝有好的收效。最后是苦了孩子,家长也会付出更多代价。
网络上流传得比较广的一条段子说,陪孩子写作业把自己气到脑出血抢救,差点危及生命。这其实是很真实的事例。
家长看着孩子一小时做不了几道题,或是家长反复讲解后孩子仍然在神游天外,谁会不生气呢?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关掉电视,放下手机,树立榜样,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