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熊孩子在老人的门口玩耍,非常吵闹,老人感觉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每个孩子10元钱,说:“孩子们,谢谢你们到这里来玩,你们让这里变得热闹了,我也觉得更有活力了。欢迎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孩子们拿着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到老人家门口玩,这次老人给了他们每人5块钱,他说,我很感谢你们再次来这玩,但是我并不富裕,只能用5元钱表达谢意。
孩子们觉得5元钱也不错,高兴地离开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到老人门口玩,这次老人给他们每人1元钱,孩子们勃然大怒:才1元钱?!你知道我们每天多辛苦吗?收起你的钱吧,我们再也不来了。
就这样,老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宁静。
你想到了什么呢?
人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部动机——自己玩的开心,转变成外部动机——为了钱而玩。
这个老人像不像你的老板呢?他的“钱”像不像你渴望得到的工资、福利、老板的表扬呢?
小时候我们表现很乖,爸妈会说“你真棒”“宝宝真听话”,在幼儿园我们会表现得特别好,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朵大红花或一张贴贴纸。我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赞赏而表现得更加符合别人的期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被外界影响的越来越多,甚至忽视了自己内在的想法。你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是因为自己喜欢还是为了得到别人的一句夸奖——“看看人家的孩子”?你买好车住大房子是真的有必要还是为了攀比,为了让别人说一句“你真厉害”?
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赞赏当做我们的外部动机,一方面会让我们迷失,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努力;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外部动机,过多依赖外部动机,会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以至于自己丧失了主动性,成了被他人的期望所控制的“木偶”。
“众人誉之而不加劝,众人毁之而不加举。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
或许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最大任务就是不断摆脱他人的期待,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影响,最终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