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要告诉你,退步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当然,退步也不是盲目退让,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宗吾先生说:“舌柔在口,齿利易落。”可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到权衡利弊,才能保全己身。在某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陷入某种僵局;或是局面乱作一团,剪不断,理还乱;或是我们自己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环境,而局势又欲罢不能。比如,你不太满意当前的薪酬,自认为无法得到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或者当你欢欢喜喜地在准备嫁妆时,但他的生活中似乎又出现另一个女人,你很想离他而去,但因为爱他又不甘心;还有,本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由于处理一件事情上的意见不同,有了一些小矛盾,以致双方见面表情都不大自然,感觉很别扭,希望和他重新恢复友谊,但又抹不开面子。“生活是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想要解开这些心中的结吗?那你不妨试试以退为进的处理方式,因为退一步有时可以成为前进的基石。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为阻止晋国南下,便与其邻国曹、卫结盟,作抗晋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1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从晋为名,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宋向晋求救,但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晋文公见楚联军势力强大,怕劳师远征于晋不利,决定先攻弱小的曹、卫两国。楚国识破晋国的企图,不为所动,仍继续围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晋文公为难了,不救,宋晋必绝交,等于放弃求霸;救吧,孤军深入,实无取胜把握;想请齐、秦相助,又怕两国不答应。后来,晋文公采纳元帅先轸之谋:让宋贿赂齐、秦,托他们劝楚撤兵,并将曹、卫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见盟国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绝齐、秦的调解,这样可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打消齐、秦的观望态度,同时也可断绝宋国降楚的念头。后来,如晋所料,果然出现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
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过长,后方空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决定撤兵,自率部分楚军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但统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决不撤宋围。成王亦存有侥幸取胜心理,又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子玉为寻找借口与晋决战,提出晋要曹、卫复国才解宋围的要求。晋文公不好公开拒绝,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必须以与楚断交为条件,同时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果然,子玉愤而北上,弃宋直扑曹都陶丘的晋军驻地。晋文公下令全军退避三舍(一舍30里),以答谢自己过去流亡楚国时受到的礼遇和当时许下的诺言。这样做,既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又可靠拢齐、秦军队,便于声援。子玉以为晋军畏惧,率军追至城濮。两军对垒,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29年)四月初二,决战开始。晋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这时,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待其突出之时,晋元帅先轸指挥中军向其暴露翼侧攻击,断其退路,晋上军亦回头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两翼均败,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在战场上,退一步是一种诱敌深入的策略;在生活中,退一步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策略。人争强好胜的心可以理解,但要选择时机。退,不是永远的退,只是给自己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僵持的局面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在不违背自己的处世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退,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主动,因为你已经重新修正了自己,你的目光已经不再看眼下,而是将来。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他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其实是在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的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智慧啊!汲黯的指责,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会继续使诈。对此公孙弘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直接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至少表明自己“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是诚实的”被指责者和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另一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汲黯的赞扬,这样便让皇帝看到他的宽容大度。一个人如此宽容,沽名钓誉又算什么,这对皇帝的政权又不会构成威胁,也没有伤害到同僚,反而只是一种刻意对清名的追求,无伤大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年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也遇到类似的问题:
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劝退。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事件,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反而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
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公孙弘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一个优点,这从公孙弘并没有受到惩罚和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中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错,也赢得人们的同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年幼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很多时候,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有时候,一味硬冲硬打并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的确,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
当然,要想成功地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有一定的后盾。“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