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一定要改组合!”这样霸气的要求,在组合分班后很容易出现,虽然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权利表达,但因学习的延续性和教学秩序的保障,需要有效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
特别是组合学习一个学期或更多时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一系列的管理不便,而且对学生自己也是很大的伤害,所以,这种调组合的情况值得我们老师和家长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并尽可能针对原因找到对策。
新高考(“3+1+2”模式)给了同学选择组合的机会,也同样给了改组合的权利。不管是机会还是权力,其实都暗含着大量的时间成本,而对于我们同学来讲,耗不起的就是时间里的折腾。所以选组合时不得不慎重。
那怎样才能做出不太容易更改的组合呢?应该是参与决策的信息阅读,考虑越全面,做出的决策越合理,越不会轻易改变。
从现在部分强烈要求转组合的同学的理由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决策时主要考虑成绩,现在原来信赖的成绩出现波动,要求转组合。在分组合后的第一次考试时,有个选了物生地组合的同学说考不下去了,跑到年级办公室要求换组合,原因是高一时他地理学得不错,考试成绩也比较高,就感觉地理比较好学,有优势。但这次考试的地理试卷题型和考试难度都增加了,他一时感觉好多题目都不会,马上就想到换组合。这个同学就是分组合决策时单纯考虑成绩,父母没有参与决策,觉得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导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无疑提醒我们在组合选择时要多方面考虑,同时也要想好,如果选组合后第一次考试,优势科目没有凸显怎么坚定自己的问题。
二是决策时主要家长在张罗,从网络接受了各种信息,从就业角度帮孩子选择了组合类型,结果孩子学不动,要求转组合。在介绍选组合的各种资料中,总有一句话,让家长动心,那就是选“物理”方向的组合有99.9%的专业可以报,几乎所有专业都可以报,而“历史”方向的组合只有50%的专业可以报。这个信息让家长不自觉地就想让孩子报“物理”方面的组合,毕竟人之常情,选择越多越好嘛。
其实,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尤其是孩子适合什么,什么有兴趣。说白了,最后孩子能选择的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有一个要求转组合的孩子就是这样,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要求转专业,而且是从纯“理”的“物化生”转为纯“文”的“史生政”组合,原因就是孩子本身想选“史地政”的,但家里一直反对,说不好就业,不好选专业等等,孩子一时也说不过家长,就屈成家长的意见选了“物化生”组合,结果进入组合学习后,因为自己兴趣不在这,加上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深受打击,家长也意识到这样不行,所以,遵照孩子意愿,重新选组合综合分析,选了“史生政”组合。
三是选组合时不是很认真,家长也比较“民主”,孩子想选什么就选什么,结果就随大流了。现在发现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学起来也比较吃力,没办法想转组合。家长有民主的姿态很好,但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很多考虑还是欠妥当的,尤其是在关键决策时,家长一定要积极参与决策,指导决策,不能放任孩子自己决定。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由经验教训积累而成的。所以,在选组合的时候,家长也不能缺席,需要帮助孩子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参考网络和自身的各种经验,给予孩子正确有效的指导。这样做出来的决策,孩子才能安心于学习,而不是动不动就思考换一条路再走走。
当然,也有孩子高一时与部分同学关系不太好、或对某些老师的授课不是很认同,但自己喜欢这个科目,就选了这个组合,分班后发现结果关系不好的同学还是同学、不太认同的老师还是自己老师,感觉很别扭,影响学习积极性,想转组合或转班级。这个客观原因要求改变组合或班级的也有,我现在任课的班级有个同学就是这样的,原来他不在这个班级,就是因为和某个同学关系不好,同时又不太认同某个老师,家长不得不来学校请求调整组合,最后调到我任教的那个班级。
现在发现的就是以上原因,总体来讲,大部分同学做出的决定还是能够坚持并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虽然成绩有时不一定能如预期所想,但全力冲刺不管对哪个组合来讲,都是最棒的飞翔姿态。
选择一个组合,是一个决定,需要的是后续的努力。所以,若孩子总是想着这个不适合,可以换一个,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毕竟教学和学习都是有进度的,你错过了,很难再补上,所以,家长决策时要慎重,决策后要及时鼓励教育,非特殊情况不要给孩子传递组合可以再次更改的信号,正如熟语有云:唯有背后悬崖,方能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