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拿我自己的糗事来抛砖引玉吧。
上个周五我感冒了,紧张忙碌了一上午之后,老板中午就背包离开公司了。于是我很本能的想着趁机偷会懒,在桌子上趴了一会儿,结果谁料这匹黑马又杀回来了,撞到了我这一幕。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说了,全公司的人自然都知道了。于是我成了笑谈,而且奇怪的是,平时和我关系一般的同事突然好了很多。
这一幕和平时勤恳工作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在前两天,领导刚和每个人谈过话,那些2017年的过去和2018年的雄心,余温还没有从内心平静下来,那些期望和机会,那些增加很多的压力,和沉重的怀疑,好几天的茫然和无所适从。还有在梦里,一个声音说:除了行动,别无选择。于是我决定接受压力,接受挑战,去行动,去承受。可似乎就在那一刻,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讽刺。
我反思了一个周,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偏差。就在周五下午这一秒,迈开了我对自己重新认识的步伐。
01认识人的非理性行为。
周五在闹铃5:00的催促声中,起床赶何帆老师的读书进度。上周的主题是认识他人,开启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没多久之后,我按捺不住惊喜和写作的冲动,于是写下下面的心得:
我所做的大部分努力原来是为了摆脱不理性的群体对我的影响。
行为学像是一扇窗户,轻轻开启后,我会刻意留意我说话对别人的影响以及他们是如何选择回馈。潜意识里继续反思最近我做的这个自惭行愧的事情,以及原因。从而认识到了人的非理性的偏差如此之大。最后覆盖了我对自己以及上升到人的认识。于是我继续写下了这些深入的反思:
我们说话更喜欢听套话而不是真话。希望有人给我们朋友圈点赞,而不是无回应。我们往往看重别人说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相比一个努力勤奋的人,一个表现差受老板批评的人更受欢迎。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缺陷,却容易找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情有可原。我们往往看到了别人的某个不合规则的行为就认为她是这样的人,没看到的却以为不存在。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日为贼,终身为贼。”的意味。
而在理性的群体中,人们往往不自知自己,更容易妒忌他人。比如早起这件事,只有意识到它的好处的人才知道,我之前确实有觉得早起晒图的人有点自恋。今天的刻意早起让我明白,人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倾向于懒惰并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而早起打卡是为了抑制自己的懒惰,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勤奋,用理性的软件驱动自己新的开始和持续的努力。我并不是我以为的那么好,我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惰性。早起让我多了一个小时的生命用来与自己独处,我可以按需要进行我的读书计划。于是我反思了之前自己的非理性的偏见。我想这是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事情。
02.强制改变行为。
在上班的班车里,我听到经济学课讲到了特朗普最新的减税政策,内心升起一种神圣的感觉。因为学了快一年的经济学课,实在有吃力的感觉,大部分的时候是很枯燥乏味,规定了早上班车时间就是薛兆丰的听课时间,所以程序化让我坚持了下来。但是此刻,特朗普最近的减税政策让我突然明白了坚持的意义。碰巧正好是今天薛老师本周讲的课题,这个加餐让我热血沸腾。看着眼前的阳光,所有工作的压力和堵车的烦恼以及感冒带来的身体不适都消失了,人生美好的时刻是按秒的,却停留在心里很久很久,无论到什么时刻,都能够映射出来!然后我又开始热衷于努力地思考问题和留言。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这一切其实来得都非常简单,早起这个行动给我带来的一系列积极的心态,也许是巧合。而我反思后觉得,不是巧合,首先做到积极行动所以才会留出时间去努力,而后才有更多的收获。
好吃的食物所带来的幸福感在于准备吃和吃到第一口之后,随后每吃一口,边际效益递减,甚至每周同样变化的食谱也会让人感到厌倦。所以不是做饭的阿姨手艺变差了。一本好书的惊喜和充实在于买到手和看到前两章之后的感觉,所以继续读下去不能只凭兴趣,更重要的是恒心和毅力。一个行动所带来的充实感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惰性的认识,没有强制扭转,还以为自己每天很忙没有时间。
行动—— 态度——习惯——人生
03.群体的关系,最好的策略。
何帆老师说,你不要逆着人群的行动方向,否则会发生踩踏的危险。你不得不呆在人群中,因为特立独行会让你不被社会所接受,最佳的方式是随波逐流。(震撼!)同时我们也要时常游离这个群体,因为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和偏差会带动你走进一个不自知的境界。最佳的方式是做个观潮儿,而不是弄潮儿。和群体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是自己最佳的位置。
最好的策略是:站在人群之外,但保持和人群的联系。
(后附老师原版文字图片)
智商高的人和日后的成功率的关联度很小,而被学校忽略的品格之路才是人生的主要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不具备什么能力并不重要,长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需要有人低看自己,因为人性的风景在低处。
低下一寸,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