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内蒙古,小伙伴们准备好了吗?
本次主题的随行绘本是《我的小圆房子》
体验这册绘本的意义,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深刻的生命教育。
草原上的人们像候鸟,至今保留了对四时变化的天然敏感。迁徙如同一场与自然之间的约定,千百年来不曾改变。每一次青草泛黄,每一场初雪降临,他们就知道,该出发了。他们的生命、家园,早已在一次次如期赴约中,融进了那片温柔又苍茫的绿色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小圆房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小婴儿吉鲁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听到了爸爸呼唤他的声音。当他诞生到他的新家,发现那是一个圆圆的小房子。
他感受到妈妈臂弯的温柔地呵护、他闻到了家里平底锅冒出来的香气,第一次见到了爷爷和奶奶。他跟随家里的驼队从秋、到冬、再到春、夏,经历了四季的迁徙。
每到一处地方,家里就会首先竖起一个小小的圆顶帐篷,那里有一个圆洞可以看到天空,那房子为他们家人和羊羔提供遮蔽。
在小圆房子里,家人和朋友们一起庆祝新年。直到春去夏至,小吉鲁在小小的圆房子里长到了一岁。
编著译者简介:
宝鲁日玛·巴桑苏仁毕业于蒙古文化艺术大学美术系。2008 年到日本学习图画书和插图。2004 年,获第14 届野间国际绘本原画比赛大奖。2013 年入选博洛尼亚国际图画书原画展。有多本图画书在日出版。现居住在日本埼玉县。
编辑推荐:
《我的小圆房子》以时间节点为经、日常活动为纬,展现了蒙古人民流动的生活画卷和丰富的风土人情。不论是服饰、民居、饮食,还是生产劳动、节日习俗,都勾画得细致入微,无不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凝聚着蒙古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表达。如同孩子描摹自己的母亲,带着无限敬意与温存。
芥末说:
单从绘本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完美地领略绘本中提到的风土人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绘本中呈现的习俗、涉及到的动物、物件、节日的氛围场景等,都只能靠孩子结合绘本去想象。
因此,带着孩子去到内蒙古,一路停停走走,让孩子亲身感受绘本中描述的真实世界,入乡随俗,让孩子有一种自己就是书中主人公的感觉,我相信,这种体验,绝对比干巴巴的图片文字更记忆犹新。
我们尽量还原绘本中涉及到的场景:
孩子们会和父母一起观看纯正的蒙古奶茶是怎么制作的,在草原上喝一碗蒙古奶茶,吃一些特色的蒙古早点,总会比看着图片咽口水要开心的多;
图片上的蒙古服装如此新奇,穿上感受一下,做一刻钟的蒙古娃娃会不会很有趣呢?孩子们会像草原小勇士一样,射箭、摔跤、骑马。尽情奔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以马为伴,体验在城市里无法体会的惬意与舒畅,抛开尘嚣,放飞自我。
傍晚,小勇士们凯旋而归,部族将为他们献上独特的篝火晚会,烤全羊、马头琴演奏、安代舞等,全感官体验颇具特色、更为纯粹的草原文化。欢闹之余,和大家一起躺在草地上,看看辽阔的夜空,寻找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
更为勇敢的孩子将挑战库布齐沙漠,和小伙伴们一起搭建自己的营地,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具有挑战性呢!夜晚大家欢聚一堂,尽享鄂尔多斯农家特色菜肴,美哉!
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座温暖的小房子开始,它是我们的第一个“家”。从这座小房子出来,我们用一声胜利的啼哭,宣告自己闯进了更广阔的世界。
从母亲的臂弯到婴儿床,再到整个房间触手可及,直到因为向往远方、离开了儿时的家,我们的世界范围越来越大。但长大以后才发现,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在自然的怀抱里。自然无私地养育着她的孩子们,就像养育蒙古男孩吉鲁那样。
《我的小圆房子》描绘了吉鲁从出生到一岁这一年里,是如何跟随家人从秋季营地赶往冬季营地、又从春季营地来到夏季营地的。马背上的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自然在哪里留下馈赠,他们就把家安在哪里;辽阔的草原上,一座又一座白色的小圆房子,像散落的星星,又像蒲公英,毡帐外面也许是冰天雪地,里面却始终温暖如春。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在阳光下自由玩耍,吉鲁和他的小羊们一起长大了许多。在他们身旁,时间的钟稳稳地走着。
春江水暖鸭先知。草原上的人们像候鸟,至今保留了对四时变化的天然敏感。迁徙如同一场与自然之间的约定,千百年来不曾改变。每一次青草泛黄,每一场初雪降临,他们就知道,该出发了。他们的生命、家园,早已在一次次如期赴约中,融进了那片温柔又苍茫的绿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小圆房子》以时间节点为经、日常活动为纬,展现了蒙古人民流动的生活画卷和丰富的风土人情。不论是服饰、民居、饮食,还是生产劳动、节日习俗,都勾画得细致入微,无不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凝聚着蒙古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表达。如同孩子描摹自己的母亲,带着无限敬意与温存。
就像《我的小圆房子》是由蒙古本土作者创作,在许多国家都有以表现、传播本民族文化为使命的绘本作者,他们的作品或许目前没有大奖加身,但仍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可知的世界范围越来越大,个体的生活经验就显得越发有限,没有彼此了解,我们都会是孤岛,都是他人眼中的“生活在别处”;而这类绘本用人类共有的语言,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连接,读者可以由此了解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生活,感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养出一双宽容、开放的眼睛。
今天,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急剧改变着全球的面貌,也改变着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改造自然的经验越丰富,其实越发离不开自然。如果没有头顶的天、脚下的地,人类将无所依归。没有了那片绿色,吉鲁的小圆房子也将无处可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更为深刻的生命教育,也是我们和孩子需要共同学习的重要一课。
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唯有顺应天时,才能将自然的馈赠延续。天人合一,方能生生不息。
以书为镜、以书为窗书是孩子们的镜子,也是孩子们的窗户。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孩子们继承了很多人类社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同合作。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单枪匹马地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个人学会聆听,学会理解,学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同理心,能够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而同理心需要在童年时代就进行培养。培养同理心的先决条件是了解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以书为镜,为什么要有强大的本土出版机构,出版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国家的孩子,让孩子们从书中了解自己国家的现状,获得强大的内心力量和自信心。
当然,我们也需要窗户。如果我们不愿意或者不能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会很容易地认为那是个莫名其妙的地方,住着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的陌生人。对于孩子们来说,从优美有趣的书中读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孩子,和自己相似又不同,这难道不是接触这个世界最完美的方式吗?
孩子们不能通过兴奋愉悦的阅读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这难道不令人难过吗?我们怎么能够打开更多的窗户,让孩子们从书中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同龄人?
孩子们多多地以书为镜、以书为窗,就会开阔视野,以开放的态度来读各种各样的书。等他们闯荡世界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因为他们知道,虽然看起来不同,这也是他们的家园,到处都是他们已经从书上熟悉的朋友。
所以,让我们帮助孩子们打开更多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