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它、称赞它,更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它,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蔑它,不值得信任,才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啊!是那样的悠闲啊,它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帖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感悟:《道德经》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角度,一个层面贯穿所有的角度和层面的。比如本章,我们感觉这讲的是不同君王的治国水平,实际上至国家领导,下至个人,是无层不及的。对于个人来说,个人就是本身各种观念的统治者;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就是统治者;对于公司来说,上级领导就是统治者……在此我们可对照一下自己处于哪种统治的水平。你是感到自在,自满,畏惧,还是蔑视呢?你统治者的心境如此,被统治者的心境也如此;相反,你被统治者的心境如此,即可看出统治者的心境和你是一样的。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才出现了“仁义”。有了聪明才智,就有大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乱,才有所谓忠臣。
感悟:宇宙的规律被忽视荒废的时候,才有了各种心机智斗,这就导致了虚伪的存在。也就是说当人们无法顺宇宙的规律为人处事,所有的二元对立的冲突就出现了。本章老子阐明“仁义”出现的根源所在。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不用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享有实在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重新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弥。以上三条作为理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有所从属——单纯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感悟:老子那个时代的“智”也许是指“心机”、“计谋”,是自私自利的,因为我原来认知的“智”就是“道”,但老子讲到“弃智”“智慧出,有大伪”“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都是贬意的。这才说得通。所以没有了心机、计谋,百姓则能100%地收获自己创造的成果;没有了仁义(有仁义存在,即有仁义的对立面存在,没有的仁义,是指回归“道”),真正的孝慈就恢复了;“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无论是物质之贼还是精神之贼,都不容忽视,比如商界对LV包的吹捧,这种行为就是盗贼本身,导致很多女孩子为了得到一个身外之物而不惜一切代价,可悲啊。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译文:抛弃学问,可以使人无忧。应诺与斥呵,相差有好多?善良与罪恶,差得了好多?别人所怕的,不能不怕,远古以来已如此,这风气还不知道何时停止!众人是那样无忧无虑的欢喜,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像春日登台眺望那样畅适。独有我,却淡淡地,无动于衷,像还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疲倦地,竟像无家可归!众人都多余而丰饶,而我却处处不足。我这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地!人们都那么明白,我却这样糊涂。人们是那精明,我却在一旁沉闷。辽阔啊,像无边的大海,无尽啊,像疾吹的长风。众人都有一套本领,独我又笨又无能。我跟人家不同之处,在于找到了根本。
感悟:本章描述了得道者和众人的思想行为的不同之处。这里的“绝学无忧”针对的是那些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而言,这些人的所学,控制的了他们的思想行为,而与“道”离得越来越远。而老子之所以跟众人不同,因为他得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