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用综述(2)

选自《中华心学沿革简述》 庞鹤鸣 著

2 知用

这里介绍的知用,指心体层面映知功用,而非形成认知的全过程及其内容。诚然,这样问题又不能截然分开,只是着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在心的知用这一节里,拟介绍本然之知、见闻之知(才情之知)、良知、体认之知四项。在这些具体内容未表述之前,先了解一下心体所以能形成知用,也许是有益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人生而有知”、“心生而有知”的记述,后世更认为“知,吾固有之也”。王阳明甚至把良知看作是心的本体来论述。唐代的圭峰宗密,把“知”说成是“真如清净心”。禅宗开悟就是悟得这个知,对此,我在《传统修身法理》论述开悟内容时,有所阐述:“知”不是心体,而是心的本然之用的内容。

对于心体之用,六祖慧能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神会说:“本空寂上自有般若能知,不假缘起”。张栻说:“知者,良知固有,匪缘事物”。王阳明说:“心自然会知”……至于心为什么生知?般若体为什么能知?则皆无进一步说明。明·林兆恩深研儒、释、道三家修炼理法有所得,对心的体、用精要阐释,对心的知用说:“心犹镜也,虚而明者,本体也。或问何者为心之用。林子曰,镜之照,即心之知也,照乃镜之用,而知乃心之用”。又说:“唯虚故灵,灵则应感而无不通矣。唯虚故明,明则烛物而无不毕照矣”。“心犹镜也,虚而明者本体也,镜中所照之物,物之影也,影有去来,若执去来之影以为镜者,妄也”。还进一步说:“唯其心虚故能应物,而不滞于物……无可无不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岂其心之有所倚仁、有所倚于义耶?故无物则虚,虚则无倚,无倚则无迹”。

郝敬亦持此观点,“这里空空朗朗,任万感纷纶,八面交应,这里只是空空朗朗如一面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并把虚与明联系起来讲神明:

“神明空洞,普照无心,何人何我?如镜中影,来则不能不现,虚即明,非二体也,离虚无明,离明无虚,不虚不明,不明不虚,是以圣人言明,即不言虚,故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言虚亦即是言明,故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先下之故也”。

这就是说,心之知用,是由心的虚明之体决定的。前面讲心体本质属性指出,心是气之精爽、精灵,黄宗羲亦讲:“心即气之灵处,所谓知气在上也”。这表明,知是建立在心之灵气的基础上的功能,我们不妨把心的精细之气,形成知(确切说应是映知)与镜之映物,作比附说明。镜所以能反映物,关键在镜子是一均匀光滑平面,物体的光线投射到镜面,就能使物体的形象得以反映。心这种精爽之气,是纯净无杂、无别,而且极度虚豁无比的气,较镜面的均匀度不知强多少倍,更为重要的是心体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可以形成无数平面,所以心体的映知能力也是难以想象的。林兆恩曾说:“圣人之心犹镜也,然镜之镜也,有尽;圣人之镜也,则无尽焉”。后面让我们书归正传,谈心知的各项内容。

(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弟弟把手伸到姐姐面前,还想再榨取姐姐一点零花钱。 雅楠气呼呼地掏出一张百元大钞,塞到弟弟手里:“就这些了,你看着办...
    LH来慧阅读 1,803评论 20 46
  • 人生需要不断的求证 一、日历 1.临时教练团会议,学习任务没有完成 2.其余完成 二、清单 1.周五的分享稿目标2...
    夏的静阅读 225评论 0 0
  • 心惠语录: 人成了,事就成了! 别人怎样对你,是你自己吸引来到! 别人在你身边,是自由的、是喜悦的! ...
    临清NLP李新阅读 116评论 0 1
  • 本周学习了逻辑回归的原理思路,利用历史考期成绩对学生本轮考试是否通过进行预测。以下为数据涉及字段:省份,学生ID,...
    silent_eyes_77阅读 620评论 0 1
  • Hey,欢迎进入斜杠青年新时代。 啥,你说你还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你真是有点OUT了,赶紧百度一下或者知乎...
    amao327阅读 48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