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西的由来:
古时,湘西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远离封建正统,称之为苗疆。但湘西只能算是苗疆的一部分。这里的苗疆范围要更为广阔,因为当时苗疆泛指湘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广大区域。元朝之前,主要指向沅水中下游的辰、沅河谷地带。王朝疆土的争夺之战主要集中沅水中下游。元明以后,中原王朝的统治开始深入到云贵高原,西南驿道的开通和护卫,连接了几乎整个大西南,故此,湘西,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边疆都为苗疆。随着朝廷势力不断深入和强权统治的推进,朝代不断消减苗疆的范围,因为任何一个朝廷都不允许局部地区势力变得强大。局部变得强大,从而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自清代以后,苗疆主要指的是腊尓山和雷公山两个生苗区。而酉水河流域的土司区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土家族,由于概念上的模糊,也都统称为苗疆。直到民国,才真正的出现“湘西”这个概念,湘西,顾名思义就是湖南的西部,这里就包括常德,张家界,吉首,怀化几个市。而新中国又设立了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所以湘西,小则代表湘西州。
二、湘西的母亲河——沅水
沅水发源于贵州东南部,流经整个湘西地区,最后汇入洞庭湖。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沅水是湘西最主要的运输途径,是湘西人走出去,外面的人走进来天然水上通道。沅水,是湘西各个民族的生命之河。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繁荣昌盛,往往都离不开一条江或则一条河。比如:华夏文明离不开黄河,还有后金的兴起,也就清朝的老祖宗是白山黑水间,奠定他们的崛起。由于自然灾害与战乱,沅水流域也就成了西南各民族避难、繁衍、聚居之地。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着巴人、楚人、华夏族人、百越人和濮人等古代族群。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古老的族群不断繁衍变化着,有的往外迁徙,有的被同化、被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族群。以致以后形成了土家族、苗族、瑶族等民族。但无论风俗、还是民族的信昂,多少都带有古民族的影子。
三、湘西的巫文化
在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在古代,一直远离封建正统,自然也不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一个地域总是会有它的文化信昂。何谓巫文化?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的人类文明,它不仅渗透、影响了阴阳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甚至还包含了禅、中医、宗教,而且还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哲学、科技和艺术,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成长。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古代苗疆的人们,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类,狐仙鬼怪融合在一起。他们相信祖先赋予他们神力,相信鬼魂的存在,而且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他们认为尊敬上天,膜拜神明,就会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这样就出现了傩祭活动。而傩祭又有各种的表达形式,这里就包括傩堂戏、傩神戏,巫傩歌舞等,同时各种的杂耍,巫术也逐渐的融合到这些表达形式里。湘西的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就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这样就形成丰富多彩的滩祭文化,比如:椎牛椎猪、还傩愿、杠仙、打绕棺等。而从事这方面事的人,湘西称之为巫婆、阴阳先生、阳无常等。在湘西一代,道教很盛行,而且道文化与巫文化相互交融。比较突出的例子有放蛊、落洞、辰州符咒、赶尸、神兵等种种秘像。相对中原对天、对神、对鬼的认识,古代苗疆有着它不同的一面。现存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就是古苗疆人对天,对神,对鬼一种特殊认识与表达。土家人们跳摆手舞,演茅古斯,哭嫁也哭丧,哭嫁为新生活的开始,为即将到来新生命的诞生而欢欣;哭丧为生命的逝去而歌唱,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新老交替就像四季轮回,不是什么悲伤的事,正是有老的逝去,才会有新生命的诞生。
四、湘西的吊角楼
吊角楼是湘西一种普遍的民居。因为湘西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地无三尺平,没有平原地带建屋的便利。所以湘西的建筑多是沿河或则山岭而建。只要你走进湘西,随处都可以见到吊角楼,有的隐藏于河谷,风光旖旎,有的建在白云深处,如诗如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它们就像镶嵌在大山里一颗颗珍珠,朴实中透露出华贵。吊角楼通常是木质青瓦结构,以土砖或则青石头为墙面,再搭建吊角,构棱翘角。沿溪而建的吊角楼,有通往溪边的楼梯,这样方便汲水与清洗。沿山岭或则土坎而建的吊角楼,楼下多半是关牲口,也或则堆放柴火,上面则是住人。吊角楼的建筑材料绝大部分都是木头,所以要求的工艺是比较高的。旧时的木匠对木工作业几乎都是“卯”的,极少是用铁钉链接与固定。但随着现代化的建设的推进,山里“旧貌换新颜”,一栋栋钢筋混泥土建筑拔地而起。那些民族的瑰宝却一步步消失。让人感叹现代文明带来的成果,却又无形中有那么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