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源于上半年的某一天,王老师将我们拉进一个同名群内,但也没有具体学习任务,在里面,偶尔会看到一些老师发的教学设计,并且研讨,但是云里雾里,后来也就直接忽视了。
再次看到,是在新网师入学时的推荐书目清单里。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书,而且是我所报课程的选读书目。买回后只有一种感觉,好厚!纸质不够丝滑,让我总不能下定决心翻开它,其实也因为《大概念教学》实在读了好久。
好了,铺垫很长,就是想要说,今天终于开始翻阅了,也要开始啃读记录了。
【绪论】
绪论中四个案例,两个真实案例对于一线教师不陌生,我们总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案例。
其中一个关于主题教学。我们在上学期也被安排设计一个名为“读懂故乡”的活动,要全学科联动,各科围绕这个主题设计本学科的活动任务。例如,美术科安排为琼海地标作画,结合语文科安排解说,完成一份海报;音乐科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土歌曲,在演唱活动中感受本土文化等等。看上去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故乡,但却没有最终评价任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提供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但并非按原先设想完成全学科联动),学习的价值值得思考。如果只安排选做活动,学生是否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这些过程和结果,学生将获得怎样的理解呢?这些都不明晰。也就是说,在设计这个活动方案时,我们只选好了出发聚集地,却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以及给学生选择工具的空间。
本书中,作者将通过以下努力来给出老师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1.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能够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离散的知识与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2.为恰当评估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检验了一系列方法。
3.在课程、评估与教学设计中,思考可预见的学生误解(misunderstandings)应发挥的作用。
4.对那些可能干扰学生理解能力培养的常规课程、评估和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并提出逆向设计法,以帮助制订既满足内容标准又不牺牲理解相关目标的教学计划。
5.提出理解的六侧面理论,并探讨其在课程、评估和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提出了一个单元模板,用于协助教师设计关注学生理解的课程与评估。
7.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展示了如何把单个单元嵌套在一个更大的、更连贯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
8.为在课程和评估设计中实现质量控制,提出了一套设计标准。
9.通过网络数据库,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学设计案例,主张教师应该更智慧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也愿我在啃读中结合《大概念教学》对其中精髓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