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是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上学断断续续,经常因为情绪而忘了目标。
2.事件就是初三三个月不上学,在家玩手机,高一高二上学也是断断续续,不上学的时间加起来比上学的时间还长,高二从去年十一月底到现在在家呆着,不去学校,不止上学,其他事情也容易轻易放弃。但挺会说,爱思考,爱钻研,经常谈论一些深奥的话题,比如易经,哲学,宗教之类的。
3.即时反应是觉得他不务正业,不干他这个年龄段该干的事情,为他的未来,前途担忧。
4.身体的感觉是焦虑,担心,失望,原来期望挺大,后来期望变小,再后来没有期望,l心有点凉,看不到希望。看到他整天呆家里,无聊,看手机,还很生气,气愤,以前特别叛逆时都伤心流泪,不想要他了,觉得他是上天派来讨债的。
5.内在对话是万事有果必有因,可能还是孩子小时候我们陪伴少,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对他要求,期望多,鼓励,肯定,表扬少,孩子现在缺少自信,害怕挫折,害怕失败,极度想追求成功,但又害怕残酷的竞争。
6.内在感受是觉得对不起孩子,欠他的现在得补上,孩子很可怜,是受害者,他说不出来,觉得我们太强势,太可恶了,为什么不能同理孩子,看到他的需求,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只看到了事,看不到人,感觉很内疚,对不起孩子。
7.自己的伤痛: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就没有未来,没本事,无权无势就要受欺负。
8,限制性信念:只有读书才是普通人唯一的出路和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学习不但可以有好的前途未来,人也不容易走上歧途。好吃懒做,不成气候最终没有好下场。教育失败了家庭就没有未来。害怕培养出啃老族与白眼狼,希望他能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养成一些好的品质。
9.临在后看到的真相是对自己的不相信,把对自己工作,未来的压力与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缺乏信任,对孩子前途未来的过分焦虑与担忧。对自己的未来缺乏安全感,想要抓住一些让自己心里踏实,心安,有保障,不再害怕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