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论点+故事+升华
作者举出一个又一个反面事例告诉我们: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让我们反思在为人处事,语言沟通中,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暴力的破坏性巨大,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父母,而父母面对着一张白纸的孩子,是全心描绘还是随意泼墨,就看这篇文章给予大家的提醒作用是几何了。
让我震惊的是,文后留言中,不少留言也是描述自己小时经受的这些,看来,我们这一代人多多少少都经历了这样的语言暴力,愿我们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有些伤痕在心中,只是让人看不到而已。
PS:这种育儿类的文章,还是非常有市场,因为基本上中国现在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愿意多学习,多阅读的。
原文地址:mp.weixin.qq.com/s
1、
记得一档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是文章与马伊俐的连线,当时的话题是,让文章电话和马伊俐沟通,让马伊俐同意文章养狗,电话接通了,文章赶紧告知马伊俐,现在是在现场直播,何炅也不失时机的打招呼,当谈到养狗的事情时,马直接说:“养狗?你连自己都养不了,怎么能养的了狗呢?”,基本就是否定,这时文章有点局促不安的给马说:“老婆,现场直播呢,给点面子”,最终的结果是马伊俐依然没有同意养狗。
一些时间后,传出马伊俐怀孕时,文章出轨,这时候,虽舆论一片谴责之声,但以马伊俐:相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和文章重归于好。虽事情已平息。不过,我认为马性格的强势在节目中可见端倪,文章的出轨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无论是谁,年幼孩童,妙龄少女,成年精英以及垂垂老者,都喜欢被人认同与赞美,被人夸奖与尊重,想做的事情让人同意去做,理解着去做,甚至被推动着去做。
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体贴是走过长长久久的前提之一。当爱情消磨,婚姻归于平淡时,越是最亲近的人,应该越注意语言以及说话方式来维系情谊。
2、
“妈妈,我觉得我什么都不会?”四岁女儿有一天突然皱着眉头给我说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宝贝?”我轻声追问。
“你看,史玉城会弹钢琴。边楚然会跳舞,我觉得我什么都不会,没有什么优点”女儿扁着一张小嘴告诉我。
“可是,宝贝,你跑得快呀,对吧,我记得你是你们班体育最好的,身体最棒的,跑的最快的,对吧?”我赶紧想女儿比较擅长的方面。
“是呀,我跑的最最最......最快了,幼儿园里小朋友都没有我跑的快”女儿眼睛一亮,一脸得意,露出笑颜。
.....
姑娘该报兴趣班了,我问姑娘“宝贝,你想学跳舞,还是画画呀?妈妈给你报班”
“我要学画画,因为我画的非常好”女儿一脸自豪的告诉我。
我回忆着女儿在家画的画,叹了一口气,那画的,哎,鬼画符?不对,抽象派?不对,应该是印象派。
“对啊,你画画最漂亮了,好的,妈妈给你报画画班”。
女儿并不是很自信的人儿,我要小心呵护,并培养她的自信心。
3、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话语,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还记得小时候,爸爸教我骑自行车,但是我总是学不会,爸爸教的不耐烦了,来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就这样一句话,让我到如今记忆犹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但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的确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所以我告诉自己,与人相处,与人交往,能不说伤人的话语,就不要说。
“打击式教育”是中国父母惯用得方式,可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相信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愿意多学,多听,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给大家推荐一个作者: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