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表妹去北京,参加《敦刻尔克》首映,专访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整场活动下来,对“凛冬将至”这个词理解更深了。
酒店冷气大开到(我估计)只有十几度。发布会,等了一个小时;圆桌采访,等了一个小时;专访,等了一个半小时。表妹感觉身处一个冰窖,以至于不得不用手摩擦身体取暖。
诺兰怎么还不来?英国人不是很准时吗!
但是,看到他的那一刻,还能怎样,只有微笑着原谅。
他也不容易。
刚下飞机放下行李到酒店没倒时差就赶过来,在没有被问到问题时,他当着几十个记者的面闭上了眼睛困觉(只有几秒钟,但还是被表妹发现了),之后睁开眼睛,拿起了保温杯。
即便是困成猪的情况下,诺兰还是很认真地回答了表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接招。
我是摩擦摩擦的分割线
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而是一场超前的VR实验
之前Sir电影北美记者@梅川酷子抢先看片后告诉大家,《敦刻尔克》是诺兰历史性的成功,一次对自我的突破。
最好的地方在于叙事。
非线性叙事:三条时间线,一周,一天,一小时,同时进行,最后叠加达到高潮。
表妹看完片后表示不赞同,我要抗议!
朋友们,千万不要被三条时间线唬住,电影最棒的地方不在于叙事,而是体验。
《纽约客》评价《敦刻尔克》:可能是第一部VR电影。
VR意味着什么?身临其境。
用诺兰的话来说:能够让观众亲身坐在沙滩上感受这群士兵的绝望,坐在喷火战机的驾驶舱内体验飞行员带着有限机油前往救援的紧迫感。
表妹建议大家不要纠结于故事是否烧脑。
这部电影不是用来understand的,是用来feel的。
IMAX胶片拍摄,提供更宽阔的画幅和更清晰的画面。
让你裸眼直达战场。
在合适放映条件下(IMAX影厅),IMAX摄影机拍摄的画面可以完整呈现,比传统宽银幕多提供近40%的画面内容。
IMAX数字银幕的解析度是4K,解析度越高,画面越清晰。
IMAX胶片更高,是16K。(但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在影院能看到最好的,也只能是IMAX数字版,胶片放映太贵了。)
音效真实到让人恐惧。
外国观众描述,听到第一声枪响就从座位上跳起来。
结果表妹在看片的时候,不仅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还如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那位士兵一样,右肩膀有了躲闪的动作。
而当子弹穿过船舱,金属撞击金属的声音,尖锐、沉重、快速,外媒描述“让你觉得,每一枪都杀死了一个人”。
结果《敦刻尔克》的音效总监说:那还是我们消了一部分音之后的。
德军战斗机俯身冲向海面英国舰船,发出刺耳轰鸣警报声,随着距离由远到近逐渐变大,像是要把天空撕裂,把人逼疯。
音效团队先是完全复制当年的声音,再拿到空旷沙漠中重新录制,增加立体环绕感。
来,感受下。
音效来自Sir电影00:0000:52
这种真实感不仅让观众屏住呼吸,对于演员来说也同样如此。
在真的敦刻尔克海滩拍摄,用真的二战时期舰船,就连影片中英军驾驶的喷火式战斗机,都复刻了二战喷火战斗机Spitfire(型号MKI)。
直升机后的那一架
开着喷火式战斗机的演员杰克·劳登说,“我都不需要去想象场景了”。
表妹问诺兰:你在开拍之前就告诉过演员们,会用真的喷火式战斗机在距离他们头顶很近的地方飞过吗?
他嘿嘿笑了:
我都不记得告诉了演员多少我会怎样实拍的信息,但我确定告诉了他们我会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绝对不是诓骗)
你知道,当你有了很棒的演员,如果只让他们在镜头面前想象着场景去表演,那绝对是滥用他们的才华。
因为他们绝对可以做到这一点,当你允许他们面对真实场景表演时,比如说,飞机在头顶轰炸,那你就是在释放他们的天赋才华。这才是故事讲述中更重要的,他们和角色融为一体了,情绪在当时也会自然流露。
不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而是关于生存
接受采访的时候,诺兰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起码超过二十遍)
在《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类战争电影中,我们总能看到敌我双方殊死决斗,甚至是赤膊相战的场景。
《血战钢锯岭》
在《敦刻尔克》中,没有。
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过敌人的面目,士兵们甚至都没有提到过德国,只用“enemy”(敌人)这样笼统的说法代替。
那种恐惧是抽象、无形,又无处不在的。
以往战争片中,高层将领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下面的士兵会明确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嘛。
《敦刻尔克》没有。
诺兰曾和一个参与过战争的老兵交谈,后者对银幕上的战争电影感到困惑:“在战争电影中,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在真正的战争中,我们并不知道,大家都处于慌乱无秩序中。”
专访现场,诺兰告诉表妹:
当你和那些参与战争的人聊,真实的情况就是混乱无序,大部分时候是恐惧,你没有支援,也不知道指挥在哪儿。
有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你都不会想到,比如说,他们怎么才能找到一点吃的。他们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身处的境地究竟是怎样。
看不到敌人,只能听到不断的炸弹轰鸣和子弹呼啸而过;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袭来,也没有明确的指令。
还有什么情境比它更让人恐惧?
而在这种极端混乱恐惧的环境下,呈现的已经不是复杂人性,是人的本能,求生。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表妹印象深刻。
在海滩,为了能够让船浮起来,一群英国士兵要把一个法国人扔出去,然后再把维护法国人的另一位英国士兵也扔出去。
扔法国人的的理由是,他不是我们英国人;扔英国士兵的理由是,他不是我们这一个团的英国士兵。
这是人性的黑暗面吗?
诺兰解释到:
最终在战争当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机性的,不是有逻辑的,它不是有诗意的,我会尊重这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说真正的英雄主义。这种本能一部分来自于自私,另一部分是来自于求生存的欲望。
哪怕全世界都知道结局,它依旧是惊悚悬疑
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大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十万英法联军被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敦刻尔克,德国人不想浪费昂贵的坦克,改用空袭,在这种空隙当中,三十万人成功撤回英国,为日后反击保存了力量。
事件的结局已经没有悬念,但导演是诺兰。
诺兰出品必属精品,他总能够给你不一样的东西。
表妹把这句中国粉丝称赞诺兰的话转告给本人时,他笑成了一朵花,哈哈哈哈。
大家说实话而已嘛。
《蝙蝠侠》三部曲,开创超级英雄电影新纪元。
成名作悬疑片《记忆碎片》,直接在开头就把结局告诉你。
《敦刻尔克》上映两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全球狂卷5亿美元票房,烂番茄新鲜度93%。
这次他把一个众所周知真实的故事,拍成了惊悚悬疑片,整个过程都让人把心悬到嗓子眼。
举个例子,开头抬担架那场戏。
载满士兵的归国舰船就要起航,英国陆军士兵汤米(菲恩·怀特海德 饰)和士兵吉布森(阿纽林·巴纳德 饰)用担架抬着一位受伤的士兵要在最后的时间赶到船上。
他们前面围满了无法上船的法国人。
指挥官大声叫喊:最后两分钟。
你坐在电影院,耳边是电影中传来时钟滴答滴答一秒一秒催促的声音,眼前是汤米和吉布森缓慢地挪过人群,艰难行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推搡挤出一条道,还要像买彩票撞运气那样小跑过一块摇摇欲坠的木板,德军的空袭还在继续。
这两分钟从头到尾汤米和吉布森没有说过一句话,表妹则在电影院喊出了声“快点啊”。
你和人物的命运被联系在一起,你就是他。
表妹问:你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每次都能够这样在套路中创新?
“告诉我吧。”
诺兰听完这个问题就笑了,开心地向前直了直身子,很骄傲:“那是因为我从来都不会被惯例限制住。”
你知道,类型片会用观众对某种类型的期待去创作,所以当观众去看的时候,他们是带着特定的想象的。
而如果你可以离开这种特定的期许,然后当你再靠近它,就能够创作出不同的感觉。
所以,它(套路)其实是一种工具,你可以用对故事结构和时间的不同处理,去影响观众的感受和他们对电影的看法。这些仅仅是你要处理的工具而已。
我觉得呢,我现在处理这些更加得心应手了。
说白了,每次都给我们带来新发现的诺兰,其实很懂套路,也很爱用套路。
但他每次使用套路(被经验证明的成功模式),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一步,突破你的认知。
用中国的俗话说,这就叫老树新芽。
相信《敦刻尔克》会再次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