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
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于数而比于踈,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这段孔子对颜渊关于“立身处世”之道的精辟阐述,核心在于强调内在道德修养是外在成功(包括个人安身立命和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先决条件。
孔子提出的“恭、敬、忠、信”四种品德(四德),并非外在的技巧或策略,而是内在的修养状态和处世态度。
“恭”是内心的谦逊谨慎,“敬”是内心的尊重庄重,“忠”是内心的真诚尽责,“信”是内心的诚实守信。这些都是指向“心”的修养。孔子明确指出,修身的关键在于修养内心,而非只注重外在表现。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外在言行的源泉。
孔子清晰地阐述了个人层面内在道德自然外化为积极结果。内心恭敬谨慎,行为就不会放肆轻慢,自然能远离祸患。内心尊重他人,待人接物有礼,自然能赢得他人的喜爱,获得良好人际关系。内心忠诚尽责,做事尽心尽力,自然能与众人和谐相处,融入群体,获得支持。内心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自然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托付,从而赢得机会和责任。
这些成功的结果不是通过刻意追求或算计得来的,而是内在品德外显的必然产物。品德是因,成功是果,品德本身就蕴含着成功的力量。
孔子进一步指出,勤勉实践这四种品德,不仅可以用于个人修身,更可以用于治理国家。
这意味着,治国平天下这种宏大的“成功”,其根基也在于统治者(或士人)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个人的内在品德,是公共事务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内在道德具有普适性和可扩展性。
之后,孔子对忽视内在道德展开批判。“数”指亲近的、关键的人,“疏”指疏远的、普通的人。孔子批评那些不注重在亲近关系中修养品德,而只注重在疏远关系中经营表面功夫的人。这是舍本逐末,必然导致失败或疏远真正的成功。只注重修饰外在言行、形象,而不注重内心的真正修养,是本末倒置,这样的“成功”是虚伪和不可持续的。“虑”指深谋远虑,其基础是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如果平时不确立这些根本,事到临头才仓促谋划,必然手忙脚乱,难以成功。内在道德是“先定之虑”的核心内容,是稳定、从容应对世事的基础。
内在道德(恭、敬、忠、信等)是个人安身立命和成就事业(包括治国)的根本基础。内在道德自然而然、必然会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和结果,这些结果本身就是个人层面的成功标志。这就使得道德的修养优先于外在行为的修饰和事到临头的谋划。没有内在道德的支撑,外在的成功要么是虚假的,要么是短暂不可靠的。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成果,不仅能成就个人,更能扩展应用于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是更大范围成功的基础。忽视内在道德修养(如只经营疏远关系、只修饰外表、不事先确立根本原则),是导致失败或难以获得真正成功的根本原因。
孔子的回答深刻揭示了内在道德修养是外在成功的源泉和保障。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无论是个人避祸得福、获得信任与支持,还是治国安邦)不是靠外在的技巧、钻营或临时抱佛脚获得的,而是源于“恭、敬、忠、信”等内在品德的坚实根基和自然流露。个人必须先“修其中”,确立根本的道德准则,其外在行为才能行稳致远,其成就才能真实可靠。这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修己以安人”的核心思想,强调了德为成功之本的永恒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