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说“是”永远比说“不”让人心里舒服、讨人喜欢、所向披靡。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或几面性,如此好的心理发现也有弊端——当心理学被如此功利地频繁运用,去满足别人也许压根不合理的需求时,我们可能会迷失自己,进而使思想麻木。
就像吃葡萄,常识告诉我们,它该是甜的,我们都想吃。但是有人吃得到,有人吃不到。吃到的炫耀:葡萄好甜;吃不到的,按常理,也该大声疾呼:葡萄好甜!不这样,就会被人骂:酸葡萄心理。
骂人的人有两种:吃到葡萄的人和供应葡萄的人。吃到葡萄的人自不必说,只在心里骂,一边骂一边沾沾自喜,“你有本事也来吃啊”;供应葡萄的人,如果有耐心,会强调吃葡萄的种种规则,种种限制,种种不得已,心里却想,“真是傻蛋,没本事,还那么多想法”。
吃葡萄和供葡萄的人不会去想他们嘴里、手里的葡萄会不会有毒,发放葡萄的方式是不是公平,发葡萄、吃葡萄的目的是否合乎逻辑,甚至是否正义,他们一般不去想,偶尔觉得不妥时,也仅仅一叹而过——现实就是这样。
现实是哪样呢?吃葡萄、发葡萄不是为了让生活更进步更美好吗?发葡萄不该仅仅是为了吃葡萄时能吃得更好看吧?
这些,不会去想的,自古如此。干得好不如说得好。
吃葡萄还有个生态问题,特别是中国,你得能吃。刚一上桌,两颗葡萄下肚,你就倒了牙,下次还会叫你一起吃吗?不叫你就不认识你了,吃葡萄的永远是吃友们。
发展新吃友吗?发展。发展对象首先得具备吃相,并且认同吃相比进步、美好重要,得会亦步亦趋、满满正能量。
酸也好甜也好,不过是葡萄。我们该不会傻傻地以为葡萄是生活的必须。不,不是的,它不过是生活的点缀,生活必须的,是饭。
这个理我们得懂,也不难懂,除非是吃葡萄吃得太多,葡萄在肚里酿成了酒,醉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