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还是“不检”这是个问题!
现在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虽然体检过了,
还是有很多病查不出来,
或者查出来也没法治,
与其这样不如不体检。
事情真是看上去的这么简单吗?
让我们结合相关的案例来了解一下。
案例:
单位组织体检,但我不想去,感觉也没啥用。年年都体检就是身高体重…那几项。感觉走过场。
误区1:体检就是走过场,没啥用。
其实,健康体检的目标是预防为主,是在未出现症状前的定期全面检查。体检的初衷是一件好事,可能是为员工购买体检的单位,无法了解每位员工的健康体检需求,往往选择定制一款适合大多数员工的基础体检套餐。这样的弊端就是没法满足员工个性化体检的需求,不能全面覆盖,检查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对于一些潜伏期的早期疾病是无法做到全面筛查。
举个例子:
不少单位对于员工心脏健康方面的筛查,往往习惯性的选择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处在发病期的心脏疾病准确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患有隐性的冠心病等早期心脏疾病的员工,显然深度不够,而这部分员工需要借助心脏彩超、心脏核磁等更精准的影像设备才能发现心脏健康隐患。
所以,很多人由于套餐中没有适合自己的心脏深度检查项目,没能及时发现心脏潜在的疾病,当出现疾病时,就会怀疑检查的有效性。以至于,很多人都像案例中的体检者那样对体检存在误区。
不是体检没用,是你选择的项目不够深!
误区:加项就是想多挣你钱?
一些来体检的客户,经常会问:“体检时,医生还会让我多花钱吗?”
我想说的是“加项”不是一件坏事。医生也不会平白无故的让你乱“加项”,医生让你加项是对你健康的负责。如果你是单位的团检,检查项目又比较常规简单,检查的项目并不完全适合你,医生在这些基础检查时发现了你的疑似健康隐患,出于职业的敏感和专业的负责精神,这时就会建议你做进一步的筛查以及时排除健康隐患。
其实,如果个人对自己的健康非常重视,可根据自己的年龄段,健康状况或家族病史,有针对性的增加体检项目。
举个例子:
35岁,压力族应增加肿瘤标志物筛查、颈椎影像类筛查;
40岁以后各种癌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肺癌是目前全球男女的第一癌症杀手,因此此年龄段的体检需增加胸部CT检查。
50岁以上体检者应增加骨密度和大便潜血检查,每3年左右进行一次结、直肠内镜检查。
60岁以上除一般体检项目外,需特别重点关注的项目包括心脑血管检查、眼底、血糖和血脂等。
体检时的加项,是完全自愿的,医生不会强迫任何体检客户,但医生也不会在发现有重大疑似阳性时放任不管,这是医生的责任。
误区:体检能查出所有的疾病!
虽然健康检查的项目是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筛检五大原则而设立,但现在所有使用检查的方法,其敏感度并非百分之百,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灰色地带,无法查出所有的疾病。
每个体检套餐的设计都是科学合理的,是根据不同经济接受能力、高发常见高危疾病的体检需求,年龄状况,进行科学的调研后设计的。体检套餐都有各自特色和疾病侧重,虽然尽可能的覆盖最多、最常见疾病,但做不到覆盖所有疾病。
一般而言,增加了彩超、CT、核磁、肿瘤检测、基因检测、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等检查项目的体检套餐就比较精准全面了,基本上涵盖了常见高危慢病筛查、常见肿瘤的早期筛查。
没有一种体检套餐可以查出所有的病,但尽可能的精准和全面。
对于体检,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认知,就不会纠结。
健康体检是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健康的有效途径。体检可以通过科学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身体上的健康隐患,以便及早的预防和治疗。
体检有时候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体检是万万不能的。虽然体检有盲区,甚至很多时候“正常”背后竟是藏着“异常甚至炸弹”,但我们要明白: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体检结果只代表体检当时的身体情况反馈,并不能持续的保持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