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状况,电脑键盘,好几个字母打不出来。
短暂的懊恼之后,重启、杀毒,找朋友咨询。前后折腾了二十分钟,停下来想了下,什么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今天是作业日,我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这个作业日是千里传书的日子。
写什么,对我来说没有难度。难的是,从“完成就要完成得完美”,到“先完成再完美”,这样一个习惯的转变。
比如,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关于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读了1.5遍之后,才和自己商量,“先写出来吧,怎样都是收获!”
这本书,7月31日就拿到了,是覃老大的赠书。缘起于77作业日,我投了稿,结果收到了意外的鼓励。
投稿之前,也是和自己商量,“作业写都写了,投个稿是顺带的事。”由于只记住了日期,忘记了7点7分,所以也没做更多的预期。
但是,我收到了一个宝贵的结果。
想起李笑来在书中说的,要允许自己最开始的笨拙。人生中,除了呼吸这类本能之外,很少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得很好的事。
最开始我们连走路都不会,怎么要求自己跑得好看?最开始我们连衣服都不会穿,怎么要求自己穿得得体?最开始我们连饭都不会吃,怎么要求自己吃得营养?
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很丢人”,这个观点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头脑中,并时时提醒的呢?可能是小时候,妈妈说别人家孩子如何;也可能是,妈妈一直在挑剔我和爸爸。
这种观点具有普遍性,这也就是为啥,我们学了那么多年英语,却不敢说的原因。怕说错,怕被人笑话,怕被人否定……这些害怕,是不敢尝试的根脉。
而随着时间推移,根脉长出枝丫,长成大树。很多事情,就变成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事了。
我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从容的让自己笨拙的机会。
书里的核心观点是,大脑是个可以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这和徐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徐老师2016年有个音频专辑是《大脑杀毒》,讲的就是要弄清楚,你的观点从哪儿来的,是你的还是别人加给你的,这些观点引导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这些观点哪些是过时的哪些是一直有效的?
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开始有意识的觉察思维。比如,之前别人借东西,我不好意思要,非得等对方主动还。背后的逻辑是,有借有还,天经地义,这还用说吗?后来,又觉察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家庭原因,我害怕表达自己的要求,怕因此伤害到别人。
之后,我升级了系统,形成了新的观点。只要以不伤害对方为前提,我就可以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升级之后,很开心,我的世界更广大了。
书中有个价值观,非常重要,专注>时间>金钱。专注于什么,你的时间就会分配在哪里,你的金钱也会相应的花在哪里。
我想到的最直接的例子是,老头老太太们,早上去排队买菜。他们专注于如何省钱,时间又大把,所以会用时间换金钱,会用时间换专注。
也想到自己,去年冬天那天晚上,金钱>时间的例子。当时,在离家很远的区域,看了一部话剧,结束时9点半了。打车要30多,地铁还要换乘有点麻烦,就去做最后一班公交。
但是,在找到公交站之前,手机没电了,兜里又没现金。想打车回家,就得充电。于是,去便利店充了电,买了个酸奶,又打车回家。最终,到家都快11点了。
如果当时的决定就是打车回家,剩余的电量可以支撑,打到车并等到司机来。路上没电也不怕,下车是自动支付。最关键的是,这个决定会为我节约将近1个小时。
人每时每刻都在做决定,大的小的,人生也就是这么组成的。按照专注来规划,时间和金钱都会管的井井有条。
我要专注于什么呢?现在有答案,但不具体。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明确与具体的过程。
以上只是说到这本书的两个观点而已。看的过程中,有了感触,我就会贴上便签,现在有厚厚的一打了。下一篇文章,继续梳理。
有朋友看到我在读这本书,朋友圈留言,“大骗子”。我对李笑来这个人,没有更多了解,只是机缘巧合看了他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收获,仅此而已。
人有很多面,没有所有面都完美的人,包括你我。他能财富自由,有他的路。我们还没财富自由,也有自己要走的路。
没有功过,对错,完美与否。宽容一些,世界更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