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自古以来皆是文人墨客、闲情雅士把玩于手的不二之选,那么紫砂壶何来,而“紫砂壶”又有何而来
世上第一把紫砂壶:供春
供春,又称供龚春、龚春。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未中进士之前,曾就读于金沙寺(位于宜兴),供春见僧人用陶缸内的细土炼为细土后捏筑为壶,加以仿制,因此制成了第一把紫砂壶,便有了那句“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做成了“栗色暗暗如古金铁”的茶壶,其名:供春
何为紫砂壶
紫砂壶,顾名思义,由紫砂制成的壶称之为紫砂壶,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而当今的宜兴紫砂则以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原料性能优异等特点闻名于世。
宜兴紫砂从清末至民初,一直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一般是指制壶者通过精挑细选后的泥料来制成陶坯,再由当地窑户烧制而成。或由窑户老板自我收购坯件,烧制后上市。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紫砂龙窑与多间厂房相继被毁后,大量的紫砂壶技工四处流散,导致当年整个蜀山(现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窑厂全年紫砂壶的产量不足千把。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一阶段,紫砂行业一片萧条,境地惨烈之时几乎后继无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产业逐渐好转,当地各方人士组织窑户参加本地以及外地城乡的物资交流大会和各地特产展览会,因此为紫砂壶打开了销路。后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紫砂行业重新整改,在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中,生产经营的方式回归到民营和作坊式。宜兴紫砂从民间中来,回到民间中去,这一现象正是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属性所至,同时也是紫砂壶本质的回归,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紫砂壶大师如供春之后的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大师,清代(康熙年间)的陈鸣远大师,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大师以及如今大家所熟知的邵大亨、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等紫砂大师(此处不一一举)
“紫砂壶”的由来
“紫砂壶”其名,大致意义上为一个统称,上文提到由紫砂制成的壶称之为紫砂壶,而紫砂壶却有许多的名字“分支”,而这里的“分支”实际上指的是因为器型的不同、由来的不同,以及壶的装饰、泥料等各方面为每一把紫砂壶命名,如:西施壶,石瓢壶,提梁壶,汉方壶,南瓜壶等,以下简单说明两种基本紫砂壶的命名方法
一:引申命名法
从摹形状物的形象中,略加抽象引申而加以命名。这种壶名往往更富哲理性、具有文字味,因而能发人深思。如朱可心大师创作的梅花壶,命之曰“报春”,梅花、报春便可让人联想起毛主席《卜算子·咏梅》里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因此由象形引申,或富有哲理、或独具雅趣,或营造出一种意境,或铺垫出诗情画意等,更能满足文人雅士对于紫砂壶的需求,同时也是文人命名砂壶的常用方法。
二、象形命名法
这一方法即根据壶形来加以命名。这种命名方法更加通俗易懂,所表达的含义也更加直观。如传统器型“掇球”壶,便是因为其形如同两球相累而命名掇球。如“南瓜”壶,其形如南瓜而命名,再如“僧帽”壶,同样也是因为形如僧人所戴的僧帽而命名。象形命名的好处就是可以由壶名立马想到此壶或睹壶思名,而此类命名的紫砂壶也受大众欢迎。
文章自此结束,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