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投了几篇诗词都被编辑以出律为由给拒绝了,并给我推荐了【诗词吾爱】这个软件,在这里首先感谢编辑姐姐的好意,让我收获颇多。但是对于诗词是否一定要严格遵循平仄押韵和格律呢,答案是不一定的。
诗分古体和近体,写近体诗(律诗、律绝)必须严格如律,古体诗则几乎百无禁忌,押韵就行。词要严格一些。填词按谱,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上面规定了一首词的用韵、断句、每个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须严格按照词谱规定的来填。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扩展资料
1.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2. 如何辨别古体诗与近体诗?
中国的古诗就分为两种: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唐朝以后才有的。近体诗需要严格遵守平仄韵脚,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格式。再细分下来就是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但是遵守的平仄格律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统称古体诗。不管什么《诗经》、《楚辞》、乐府诗、柏梁体、永明体、等等等等,都是古体诗,又叫古风。
我们平时称的唐诗中既有格律诗,即近体诗,也有古风,即古体诗。
唐朝之后,近体诗代表了诗歌创作上层,但是古风一直在创作,因为相对而言,古体诗句式更将灵活,表达更加自由,但是格律的出现必然对古风也有影响,所以还有“律古”,所以哪怕是到现在,古体诗和近体诗也是并行发展的。当然,还有现代诗。
上面说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就是平仄格律。只要学会了平仄,自然就会区分。当然,也有更简单的办法。
绝句为四句,律师为八句,排律是是十句以上,但是都有一点,他们的句长是整饬的,要么五言,要么七言,没有长短句。所以,只要不是五、七言,首先就排除是近体诗。
但是古体诗也有古绝,古律啊,如何区分呢?碰到这种情况就首先看韵脚。格律诗一般都是平声收尾,也就是说韵脚字肯定是发平声。那么押仄声韵的又可以排除出近体诗。
要都是押平声韵呢?就要看平仄是否合规了。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基本格式,在这四种格式上推导出绝句、律诗总共十六种格式,一个个去套就好了,凡是近体诗必然能中,不中的就是出律,就可以确定不是近体诗。
然后还有就是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律诗的颈联(第三联)必须对仗,否则出律。排律除了首联,其他每一联都要对仗,否则就都可以划入古体诗。
其实只要学会平仄格律,一看就知道了一首诗是不是合律。
合律就是近体诗,不是近体诗的就是古体诗。
另附几首自己原创的诗词,请各位朋友一起帮忙点评鉴赏分析:
赤战/浥雨清尘
尔虞相劝不离杯,三斤铁胆战英魂。
龙马披甲横洒泪。赤足沙场创乾坤。
思卿/浥雨清尘
月是故乡明,残垣续青藤。
古刹钟声寂,卿非画中人。
驿亭思/浥雨清尘
岁月无恒,了却时光,青春不及忆长。
探今朝,斗转千回,梦来路遥无佳期,尽相人。
两行清泪,浊酒一杯,孤灯残影,梦中人,何时能醒?
庄周梦蝶戏人间,此去秋心,瘦了霜寒。
挽日暮,醉夕阳,唤流云咋起,乱了头簪,丢了霓裳。
驿道鸳鸿惊客起,独在异乡,画了凄凉。
无题(藏头诗)/浥雨清尘
奇雄乱世揭当道,
侠客情缘剑逍遥。
张老武当今安在,
兵起烽台犹明朝。
个人写诗比较注重意境和想法,写诗更多是一种生活的体现,文字的精炼与情感的抒发,通过诗词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