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市首富
人性是现实的产物,看客总想崇高,注定要失望
01
最近在看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没有太多藻饰,却让人感觉如清风拂面,神清气爽;他的思想也如高山幽竹,没有高谈阔论,却让人醍醐灌顶。原因就在于根植于他内心无欲无求的“禅心”。
他信佛,因此清心寡欲。佛说,要看破声色香味触法六尘,参破六道轮回,看破贪嗔痴慢疑怨六大烦恼,甚至要看破人生的短暂,人身的渺小。
僧鞋上有六个破洞,代表”六法戒“,就是不淫、不盗、不杀、不安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也代表”六正行“,就是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以及代表”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巷。
他推崇那个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却不改其乐的颜回。
他相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四十二章经》中有语:”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他眷恋着那些无视世俗,关怀春花秋月的士人们,“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的清朝诗人吴藻;“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的孤独诗人王国维;“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多情公子秦观。
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02
有几个人能像虚无的佛一样,游离于世俗之外?
哪怕是欣赏天光香草的诗人,也只是暂时从不堪的世俗当中抽离出来,寻求短暂的安慰罢了。
人,毕竟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你要生活,就要世俗。世俗代表了诱惑,代表了他人不堪和自己的欲望。
从古至今,钱总是一个活跃着的存在。没有人能够无视它,没有人能离得开它。连唐僧取经都要化缘,更别说李逵买酒要花钱。钱是日常生活的保障,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利器,更何况人类还是一个喜欢比来比去的群体。这样的好物,为什么不喜欢?
正因为喜欢,所以要得到。因为要得到,所以会无所不用其极。
恩格斯曾经说过: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法律抵御的是人性,维护的是秩序。而一切的信仰、道德设立的目的,无非也是让人压抑自己的欲望,维持和平的生活。得到时不恣意,失去时要淡然。
在有巨大贫富差距的社会,这样的心态未尝不是一剂良药。
03
做人要厚道。不能一面任由自己享受得到金钱的快感,一面坐在电影院批判金钱的低俗。
俗语就叫,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
有人说《西红市首富》低俗,那是因为你从电影中看到了真实存在的现实,因为你看到了自己都不愿去窥探的内心,因为你知道,电影说的都是真的。
是啊,这样的现实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是不符合正确价值观的,是不能暴露出来的。
我们只能说,我们不爱钱,我们要正义,我们要真情。
如果真有这样的电影,你愿意去看吗?你肯定又会说他虚伪,说他不符合现实。
反正观众就是上帝,观众总有评语。
我没有态度。让我笑的喜剧就是好的喜剧,让我哭的悲剧就是好的悲剧,符合现实的电影就是好的现实主义电影,幻想奇特的电影就是好的浪漫主义电影。很简单,没那么复杂。
毕竟我不是圣人,我只是一个在生活的大浪里努力扑腾的小民。
看到他人喜欢钱,我会会心一笑;看到高风亮节的伟人,我也会心生崇敬。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做一个真实的人,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