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 日 周四 晴 每日堆肥之77/100
当我在百度上敲下“如何拟好文章标题”几个字时,百度为我找到相关结果约九千八百万个。
由此可见,无数人关心着或者谈论着这个话题,无数人希望获得或者曾研究过这个技巧。
点开几篇文章,看到大家乐此不疲的分析着当今热门火爆的公众号文章题目,什么两大思维误区、三大基本原则、四个标准步骤、七个基本类型、三个经典技巧等等。一个标题,少则一个字,多则一句话。我看到了大家对于这个精要之处的拆解、分析、概括、总结,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
好标题非常重要,无数人都期望获得取好标题的金钥匙,我也如此。于是,我要写一篇技术文吗?模仿无数标题大师,来一篇公式化的拟好标题的干货?
哦对不起,能力不够,自己都是写作小白,何必逼自己成为标题大家。
我只是突然想到,那么多的经典作品,他们的标题是否曾经花费巨量的时间去思索和琢磨。想必是有的,但是对比现在那些吸引人眼球的爆款标题来说,就显得毫不用心了。
我们曾经顶礼膜拜,或者立志此生必读的经典,标题不超过四个字。
比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十大经典《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牡丹亭》、《离骚》、《金瓶梅》。以及国学殿堂级作品《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山海经》、《吕氏春秋》、《战国策》、《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史记》……
比如近代经典文学名著,《骆驼祥子》、《围城》、《城南旧事》、《边城》、《家春秋》、《倾城之恋》、《京华烟云》、《活着》……
比如国外经典名著,尽管翻译过来的字数大多超出了四个字之说,但提及无不耳熟能详。《雾都孤儿》、《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飘》、《巴黎圣母院》……
如此列举下来,大概通篇会变成经典名著的海洋,变成一场大型的文学追忆。
只是我突然在想,当人们传颂着这些经典名著,甚至许多人花费一生数十年光阴研究这些经典名著的时候,他们是因为什么如此着迷。仅仅因为这些乍眼看上去、乍耳听上去并没有那么吸引人的标题吗?
也许在那些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没有如今爆炸的信息咨询,人们更能静下心来慢慢读一本书。不去纠结标题是否足够吸引人,内容是否足够有干活,那些代代传承的经典,无不依靠着口口相传。
那时候写字不靠电脑,而是用钢笔、毛笔、甚至篆刻。那时候写作不靠技巧,靠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累和广泛有深度的学识。那时候没有点赞和评论,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传颂。
时代始终是往前进步的,如今,文章的优质与否,标题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时代转换,如今是信息过饱和的时代,是互联网上各类媒体、自媒体最繁盛的时代。如果我们古时的文学大家能穿越到现代,一定会十分感叹这个写作自由、阅读自由的时代,那或许又会有另一批经典涌现。比如,红楼梦也能在曹雪芹有生之年续写终章,我们不用再猜想结局。
如今的时代,口口相传变得更为容易,一个点赞、转发,一个评论、分享,都可能引发互联网中病毒式的传播,点击量、阅读量变成衡量一篇文、一本书的优质与否。“病毒式传播”,这个形容太贴切了,有多少公众号自媒体曾经期望推广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是细想下来,为什么用病毒,而不是其他听上去不那么可怕的词语去形容。
是因为良莠不齐的文章,也可能像病毒那样,不慎点入,污染思想和心灵。
每天睁开眼,点开手机,成千上万的咨询扑面而来,只是浏览标题也许都需要花上许多时间,所以能否吸引人点击进去查看全文,标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难怪那么多人需要了解这个技巧,那么多人摸索和讨论着拟好标题的诀窍。
标题重要吗?不言而喻。可是对现今的我来说,不那么重要。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开始学习两大思维误区、三大基本原则、四个标准步骤、七个基本类型、三个经典技巧等等等等。但是现在,在内容、结构、文笔、语言还不足以打磨到精致、精品的当下,学习拟好的标题,顶多让自己变成标题党,却变不成写作好手。
一步一步走,方能走出广阔天地;一页一页读,才能让书融进生命。做人如此,写作也是如此,能力尚不足时,不必急于求成。
我这样安慰自己,也这样激励自己,待到文笔日渐进益的那天,我也能拥有拟好标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