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纪录片《面具之下》,讲述了美国男孩的成长史,撕开了美国男孩久久摘不下的面具,虽说是部美国电影,但我们都能不断地其中听到一些熟悉的话:
当你上小学,有人说不许哭,别喊痛,自己站起来;
当你上高中,有人说别像个娘们儿,“死基佬”;
当你刚刚成年,有人说别软弱,酷一点,混一些;
当你在生理上成长为一个通俗意义上的男人,全世界都对你说:
“Be a man.”(做个男人)
无论世界哪个角落,我们对于两性的要求都出奇的一致。
给一些男生扣上“娘炮”的帽子和对一些打扮中性的女生说她们没有女人味是相似的,性别确实有男女之分,但对于两性的标准从来没有固定的标准。
男孩可以温柔,女生可以刚强,所谓男人味女人味不过是一种刻板且片面的印象,这样的歧视同样是一种性别歧视。
而近期网络舆论场上声讨小鲜肉,花一整个星期大张旗鼓讨论“娘炮”,当有人煞有介事地把“娘炮”这个字组合起来的词搬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女不如男”。
“娘化、女性化”成了一个骂男生的词语,任何用性别字眼做评价语的都是旧思想的遗毒。“娘炮”这个词不仅是在骂某一个具体的人或人群,也是在炮轰偏低整个女性群体。
在网上盛行的那句“少年娘则国娘”的句子也是完全缺乏理论依据,因为这个假设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中国男性会因中国女性的喜好而调整改变自己”,但这个前提从来就没有成立过。
我也希望这个前提也永远不要成立,作为独立的个体的每个人,在现代的、多元的、开放的社会里,都有权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偏见和约束中。
这场争论从一开始,或许就不只是批评者和小鲜肉之间的矛盾,而是保守的男性本位话语权和正在崛起的女性市场权力之间不可避免的较量。
擦掉框框,不论性别,我们有做完整的自己的权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校发的书,书名《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某日随手翻了一下,竟然停不下来。 每一页的文字都那么平实,但又钻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