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字吗?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唐.孙过庭《书谱》节录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习古人之书,文言文是最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毕竟古今用词用语大相径庭,甚至连读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然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瑰宝,决不能因为古文晦涩难懂“攘臂而扔之”。

最令人捧腹的莫过于H国人,他们口口声声说屈原是他们的,孔子是他们的,“四大发明”也是他们的,却拒绝承认文化的源头来自于中国。究其原因,估计现代的H国年轻人都不读历史,而且想读也读不懂。因为当他们进入历史博物馆,发现他们的历史书籍全是汉字的时候,他们估计会痛骂那个发明“窗格子文字”的皇帝。

这是个惨痛的教训。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字、文化没有连续性,所导致的直接恶果将是自己姓甚名谁也不知道。

虽然汉字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可毕竟还是汉字,它没有变成另一种文字,其中的精髓和奥妙得以传承和演绎。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汉字不仅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更是华夏文明智慧融于其中的结晶,因此我们的文化也得以绵延千载而不衰。

中国的文字可追溯到36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当然在甲骨文之前也出土了年代更久远的文字符号,但真正成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到了周朝,考古发现的文字多出现在青铜器上,所以称之为“钟鼎文”,也叫“金文”。后来在“钟鼎文”的基础上发展成篆书,到秦灭六国之后,将秦朝使用的大篆经过改良,形成全国统一使用的小篆。

西汉流行的是隶书,史称“汉隶”。汉元帝的时候,为了给全国少年儿童编一本识字课本,遂命黄门令史游担此重任。史游是当时的书法家,不知道是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还是故意标新立异,急急忙忙写了一篇《急就章》交差。然而正是这篇《急就章》改变了隶书,这种书体为了书写便捷,简化了隶书,形成了草书的最早形式。为了与后来的草书以示区别,这种草书叫做“章草”,后来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而隶书的另一个演化则是楷书。楷书当时仍叫“隶书”或“真书”,楷书是后来才有的称谓。所以,篇首孙过庭《书谱》中“篆、隶、草、章“中的“隶”指的是楷书。楷书鼻祖钟繇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中依然保留着浓厚古朴的隶书之风。所以时人隶楷不分,皆以“真书”相称。

说到这里有没有发现,汉字的发展怎么竟然成了书法的演变?

我们以前练书法,老师总叫我们先学楷书,再学行书,最后学草书。所以总以为书法的的进化过程也是这样,当了解到草书比楷书出现更早的时候,我不禁愕然。现在有闲情去翻阅一些书籍,更得益于静心临帖,汉字背后的那些故事才逐渐清晰起来。

在这些故事中,王羲之的故事自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书法演变到隶书、章草、楷书的时候,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一批殿堂级的人物,他们的书法造诣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巅峰。就连被后人誉为“书圣”的王羲之,也每每将自己与钟张二人相比较,甚至很多评论者都认为钟张为“二绝”,钟繇精于楷书,张芝以草书绝伦。而王羲之之所以被誉为“书圣”,乃兼二家之长,同时还将一种书体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这就是行书。

世人皆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至今仍流行的行书,在王羲之那个年代是不规范的用字。当时要么楷书,要么草书,没有第三个选择。楷书过于死板,草书又难以辨认,而行书介乎二者之间,成为时代必然的选择。当然并不是说王羲之发明了行书,而是说他推动了行书成为普遍接受的一种书体。这也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听懂了没有?行书居然是最后出现的!

这里可能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草书就是把字写得很潦草,龙飞凤舞,张牙舞爪,只要写成没人认识的就是草书。

前面说过,草书的雏形是从隶书变异过来的,是对隶书便捷化的一种写法。最早的章草是有专门的字典对照练习的,字体结构虽有变化,但有法度可遵循。什么笔画对应什么偏旁,什么部首对应什么符号,都有严格的写法,乱来不得。草书虽便捷,但学习起来相当于重新学了一种文字,而且不易辨认,这是最大的弊端。所以行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草书的致命打击,导致草书现在只能沦为博物馆里藏品。

不过我们可能忽略了草书的现实意义。首先,现在通用的简化字,很多都是从草书中演变过来的。我们没有沿用古人的繁体字,最大的原因就是嫌它“繁”。但我们并不知道,古人已经有简体字——草书。现在的简体字并不是随意编造的,更多的是结合草书字体演化而来。只不过我们享受了现成的“二合一”,却丢掉了繁体字应有的含义和韵味。其次,日本的文字也得益于汉字的草书,很多我们看不懂的日文,看上去很像一个个标点符号,其实就是由草书演变过去的。如果谁想学日文,那么先从草书学起,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难怪孙过庭有如此感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按语 书法艺术自产生以来,除了有丰富的作品呈现给我们,还有前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学习书法若能结合对书论思考的研究...
    子正书院阅读 5,033评论 0 4
  • 一、 技术研究学派 说起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我们这里有必要介绍几位著名学者。有一位名字叫罗伯特·索洛,他是诺贝尔经...
    小媒体人儿阅读 923评论 0 0
  • 你好! 谢谢! 对不起! 再见……
    不姑娘的心事阅读 1,397评论 1 2
  • 秋来喜乐入农家,闲品清茶把景夸。 廊下串椒囤玉米,粮仓谷满垒金瓜。 果香暗沁撩人醉,小狗顽皮戏野花。 片片丹枫霞尽...
    浅墨凝香阅读 5,089评论 17 19
  • 梁素红,焦点网络九期持续分享第194天(334)舞钢 昨天,和两位老师约练,角色是咨询师,来访者是一位很有追求和爱...
    天高地阔心飞扬阅读 1,65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