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今天这标题有点吓人啊,不过下面讲的这些可都不是杜撰的故事。
在西周灭亡之后,东周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都知道东周在历史上分为两个时期,前半截称为春秋,后半截称为战国。
为什么叫战国呢?因为这段时期各国征战不断。可是前半段为什么称为春秋呢?一般的说法是因为孔子编辑了一部史书,名字叫《春秋》,《春秋》所记载的历史,大约和这段时期相同,所以就用春秋来命名这个历史时期了。
春秋记载的历史上限是鲁隐公元年,就是公元前722年,这一年书里只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郑国国君郑庄公,打败了自己谋逆的弟弟共叔段,史称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里面对这个故事记载的比较详细,而且,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教材,相信很多人都读过。
在《诗经》中涉及这一段历史的,主要有《郐风·羔裘》《郑风·叔于田》和《郑风·大叔于田》。
周平王东迁,郑武公如愿以偿的把周天子引到了东都洛阳,一起保卫周平王东迁的还有秦、晋、申等国。
读到这儿,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周平王的舅舅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的时候,四路勤王诸侯中就有秦国,但他们当时帮助的是周幽王,反对周平王和申候的,怎么这会儿却变成了周平王的随扈,还保护平王东迁呢?
从道义上来说,这确实是矛盾的,可是赤裸裸的现实利益面前,道义礼法就都成了空头约束,没什么作用了。当时秦国远在西北,晋国也在山西,都属于西方国家,从根子上说,这两个国家都和少数民族犬戎或多或少有些瓜葛。
尤其是秦国,很大程度上还是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对他们而言,谁做天子不重要,他们最在乎的,就是谁给我肉吃,我就奉谁为大哥。这也是长期受到周代礼乐文明熏陶的东方诸国,和相对野蛮的秦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由此看来,几百年之后东方诸国那么恨秦国,坚决的反对秦国,骂他为虎狼之国,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为何要一把火焚书坑儒,恐怕就是这根子上的文化不同,无法无法快速融合所导致的结果。
话说周平王到了洛阳,自然要论功行赏,秦国先由勤王后有护驾,功劳大大的,于是就封了秦国为诸侯国(在此之前,秦国连诸侯爵位都没有),并且还给了秦国一个绝好的政策。什么政策呢?就是说犬戎无道,侵夺霸占了我周朝大片的土地,如果你们能把这些坏蛋驱逐出去,那些被霸占的土地就封赏给你们了!
这其实就是空头支票,顺水人情嘛,现在的东周王室,哪有能力收回犬戎攻占的土地呀,所以他就借口分给秦国了,不过这对秦国来说可是个极大的发展机会。因为他名正言顺的有了自己的封国,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诸侯。
而晋国呢,同样也获得了丰厚的赏赐,《竹书纪年》记载,平王赐秦、晋以邠(bīn) 、歧之地,就是说把邠地赐给了晋国。
邠地大约在今天汾河中下游,山西西南地区。十多年之后,晋国灭了周携王,顺便把携王所在的地盘也给占了。
秦晋在西周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势力,可是这一次的政治投机,为以后诸侯称霸奠定了关键的基础。
我们反过头来再看郑国,在这个事件当中,郑国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利益,首先在声誉上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人家又是出让土地,又是修缮都城的,这个大伙儿都看着呢。
由于王室都在郑国范围之内,再加上护驾东迁的功劳,自然而然,郑武公呢他就获得了在朝辅佐卿士的职位。
最后,你说这天子都来洛阳了,这当年郑国借的土地还可能在还吗?这下当然是可以光明正大的不用还了。
郑国亲近周天子为他办事,自然就有很多机会假公济私,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就是这一点特权,让郑国迅速成为一个新的强大的诸侯国。在春秋初年,他是诸侯之中最为活跃耀眼的了。在周平王迁都的第二年,郑武公就立刻用这些特权,打开了为自己的国力扩张的大门,他干什么了呀?他灭掉了郐国。
当然了,这个郐国的国君,也确实如太史伯阳甫所说,昏庸无能,贪财好累。在《诗经》中就有一首《羔裘》,就是骂郐国国君懈怠朝政,昏庸荒淫的,收入在《郐风》之中。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dāo)。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gào),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呀,你就整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去上朝,心思一点儿都不在国家大事上,你这个样子让我很惆怅呀很惆怅。
所以这个郐国国君这么不负责任,被灭也是迟早的事儿。但郑武公灭郐国的时候用了一个比较没有道义的计谋。他怎么做了?
他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猜忌,让敌人内部自相残杀,坐收渔翁之利。他在攻打郐国之前先打听到了郐国都有哪些智囊名将,然然后就扬言说,打下郐国之后,要给这些人封赏官爵,还在城外设立了祭坛,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埋在了地下,以显示自己对天盟誓了的决心。这让郐国的国君听后怒不可言,就把自己国内的臣良将都给杀了,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的来源。
郑武公灭郐在周朝历史上,开了第一个诸侯灭掉另一个诸侯的先例,此例一开不可收拾,各国开始纷纷仿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混乱无序、没有约束、没有正义的年代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就进入了烽火连天的春秋争霸岁月。
可是郑武公他灭了郐国还不算完,紧接着继续忘恩负义,又灭了虢国。这个虢国需要说一下,在历史上,有东、南、西、北、小、五个虢国,虽然多,但虢国们都很悲催,都是小国,经常被灭。
这个郑武公灭的是东虢国,但不管哪一个,他们也都是天子同姓的宗室国,也就是说,他们都跟天子一个姓,跟天子沾亲带故的是一个老祖宗。
在那个年代,攻打天子的亲戚,你这相当于杀王爷呀,这是要被杀头的。可是郑武公不但还活的好好的,而且虢国原有的土地还被周平王赏给了他。这就说明,这是在周平王的默许下干的。另外,著名的假道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说的是西虢国。
灭了郐国和虢国,郑武公的事业还没有完。
在三年之后,公元前的764年,他又灭了胡国。灭胡国他用了一个更加卑鄙无耻的计谋,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胡国的君主,结成了亲家,然后就故意在一次朝会上问大家,我想用兵,你们说可以打谁呀?
有一个特别憨厚的大夫关其思就站出来说,可以打胡国。郑武公听后就就勃然大怒,说胡国是咱们的亲家,是兄弟之国,怎么可以攻打呢?然后就把这个大夫关其思给杀了。
这事儿一传到胡国,哎呀,这国君就感激的不得了,对郑武公也就没有了半点防备,然后郑武公就利用人家的懈怠,把人家给灭了。
我们看郑武公灭了这几个国家,虢国、郐国和胡国,这些国家的君主不是他的恩人,就是他的亲人,他这种行为严重践踏了周礼,也破坏了道义,换来的是郑国的崛起。
这个时候,秦国正忙着对付犬戎,晋国正忙着内乱,申国忙着应付正在崛起的楚国,只有郑国,不但是天子大司徒,还迅速扩大了领土。
所以为了和亲贵搞好关系,在公元前760年,周平王的外公,申候就把自己的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这样一来,郑武公即是周平王的堂叔,又成了周平王的姨父,可谓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