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的画布,事物的价值更像棱镜,会因观察的角度不同,折射出万千光彩。你眼中的“无用”,或许是他人心中的“珍宝”;你视为“寻常”的存在,可能藏着别人渴求的意义——这差异的根源,往往藏在我们自带的“偏见”里。
偏见像一副有色眼镜,让我们透过预设的滤镜看世界。有人觉得旧物是“破烂”,却忘了那只缺角的瓷碗里盛过外婆的热汤,那本泛黄的笔记里记着青春的心事;有人认定“沉默”是怯懦,却不知某些沉默里藏着深思熟虑的温柔,是不愿用喧嚣惊扰他人的体谅。偏见让我们简化了判断,用标签替代了理解,于是许多事物的价值被轻易遮蔽,就像蒙尘的珍珠,只因一层灰,便被当作了石子。
而当偏见的滤镜被摘下,事物的价值便会露出新的面目。就像沙漠里的旅人,会视一杯水为生命的馈赠,而在水源充沛处,它或许只是随手可弃的寻常;就像曾被视为“荒诞”的想法,在时代变迁中,可能成为推动进步的火种。改变偏见,不是否定过去的认知,而是承认世界的复杂——承认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里,本就该有不同的重量。
这种改变,本质上是拓宽了心的疆域。当我们愿意放下“我以为”,去倾听“他觉得”,去感受“它本身”,便会发现:落叶不是凋零的叹息,而是化作春泥的温柔;挫折不是命运的刁难,而是打磨心性的砂纸。事物的价值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衡量它的标尺——从单一的“有用与否”,到多元的“体验与意义”。
所以,不必急于给事物下定义。就像面对一幅画,有人看见色彩,有人读懂情绪,有人想起往事,没有谁的解读是唯一的答案。放下偏见,不是要我们刻意认同所有观点,而是保持一份“可能”的觉知:或许此刻不理解的,未来会懂得;或许此刻轻视的,换个角度会珍视。
世界的丰富,正在于价值的多元。当我们学会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万物,偏见的冰墙便会消融,露出事物本真的光泽。那时便会明白:价值从不是固定的标签,而是流动的理解,是我们与世界对话时,那颗愿意被打动、被改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