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时期的辫子,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国学大师辜鸿铭先生的那根“猪尾巴”。说起来也奇怪,辜鸿铭先生早年留学英国,已经将头上的辫子剪了,西装革履,一派洋气的装扮。可是到了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的“觉醒年代”,他居然又将自己头上的辫子留了起来,拖着个“猪尾巴”出入于北大校园。他在北大授课的时候,师生们嘲笑他顽固守旧。结果,辜鸿铭先生以一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批驳得众人哑口无言。
鲁迅先生的小说《头发的故事》中关于剪辫子的风波,与辜鸿铭先生的“辫子妙论“何其相似。故事讲述某年10月10,“我”朋友N先生来串门,和我谈论起了国人关于辫子的事情。他向“我”讲述了清朝初年因为辫子而引发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事件,感叹自己因为剪掉辫子而遭到周围人的蔑视、厌恶和嘲讽,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以剪辫子方式来淡漠“双十节”纪念日,忘却了无数为大义赴死的英雄灵魂。
辫子易剪,心疾难除。一百年前,人们为了接受新的东西,剪辫子以显示“革命”。剪辫子这种行为很简单,可是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真的能够让整个社会都改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辫子的去留完全是形式主义,更为重要的是初心和精神。我们剪去了头上的辫子,可是现在,我们心中的某些“辫子”却依然未曾剪除,我们一些人不仅做事情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不深入钻研,不开拓创新;而且缺乏民族文化自信,被网络上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蒙蔽,掉进不良信息的“信息茧房”,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崇洋媚外,否定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导致一些“辫子”未剪,“心疾”未除的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自我否定。
当下社会,娱乐至上的文化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些不良的明星效应将人们的价值取向完全带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使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被扭曲。揆诸当下,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传播文化的人的问题。如果传播文化的人“辩子”未剪,心疾未除,那么再优秀的民族文化也难以被践踏得一塌糊涂。因此,我认为,要想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得到弘扬,要想让我们的祖国变成文化强国,就必须剪掉我们心中的“辫子”,根除我们心中的痼疾,重塑民族文化心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