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花开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外面风雨交加,坐在窗前,听雷声轰鸣,雨声潺潺。这样的天若是在三十五年前,是会愁坏盼着过节的孩子的!
好在我记忆中的端午不曾有雨天相伴,小时候的端午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农历四月中旬,爸爸就惦记着去大集上采买包粽子的苇叶和马莲;奶奶和妈妈要准备包粽子的大黄米,并且找来大盆把大黄米泡上。五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挂葫芦,我家的都是奶奶和妈妈自己叠的,那时候流行的是八宝葫芦,工艺比较复杂,纸张比较贵,是不让小孩子帮忙的,我也就没叠过。挂葫芦也很讲究,必须用桃枝。每个房间的窗前都要挂上一个红红的带着长长穗的葫芦。
我的家乡没有大河,没有南方热闹的赛龙舟,但广袤的农村让我快乐的事也不少。奶奶用花布做成的小小的荷包,缝在我衣服的前襟上,像盛开的小花开在我小小的心间,绚烂了我整个童年;妈妈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的五彩绳拴在我的手上和脚上,像是给我戴上了护身的法器,庇佑我的童年。那个时候村子里的孩子多,自然要比一比谁的荷包更漂亮,谁的五彩绳更好看。奶奶说端午节后第一场雨后,要把荷包和五彩绳扔到积聚的水坑里,不管多么不舍也必须扔掉。短暂的拥有又激起了长长的盼望,期盼来年更漂亮的荷包和五彩绳。 在孩子看来,端午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所有人都高高兴兴的,也都忙忙碌碌的,端午节前几天,爸爸把该采买的都买回来了,割上几斤猪肉,买上点散装的老酒,再买上点红糖……奶奶年纪大了,总有亲戚家派代表来看望,经常是这家的表哥、那家的表姐前来,家里分外热闹。端午前一天下午,妈妈和奶奶就要包粽子了,通常都是奶奶把珍藏了好几个月的枣子拿出来,用清水泡上,准备包在粽子里。包粽子工作量大,一包就是一大锅,这时孩子们是可以帮忙的,我和姐姐也愿意参与,奶奶就手把手地教我俩:怎样布叶,怎样放米,怎样排枣,怎样用马莲捆紧。歪歪斜斜的小粽子就是我和姐姐的杰作,一旦包得严实不漏米,又品相好看,奶奶就会夸奖一番,还会随手捞起一颗大红枣塞在我们的嘴里,作为奖赏。奶奶知道我们馋粽子,晚上就开始煮,这样第二天就能早早地吃上香甜的粽子了,锅里还要放上几枚鸡蛋。
端午节的早晨薅艾蒿,这是能把村里所有的孩子都调动起来一件大事。孩子们自动结伴,提前几天,就寻找目标,艾蒿不但要长得茂盛,还要面积大,最好是成片的,这样每个人都能多薅点。领头的孩子往往与别组的伙伴有个君子协定,就是自己看上的地方,别人不许去薅艾蒿。端午前一天的晚上,孩子们是最自由的,为了薅艾蒿可以在别人家挤着睡,我家是首选。奶奶会讲故事,讲屈原的故事,讲端午节的故事,讲苏秦的故事,讲包公的故事……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直到把所有孩子送入梦乡,炕上横七竖八地睡满了孩子,门板上也睡着孩子。第二天,奶奶听到黑泥雀(qiǎo)(一种黑色的鸟)叫,就开始叫大家起床。熟睡中的我们被叫醒,大家迷迷糊糊起床,有说有笑地冲到提前看好的艾蒿地,奋力地薅,兴高采烈地,每个孩子都薅一大堆。这时,天还没有亮,大家已经凯旋,路上的喧闹吵醒了寂静的山野,入得村来,更是齐声大喊:“薅艾蒿喽!薅艾蒿喽!……”声音高亢,余韵悠长,还没有起来的其他组伙伴,就会慌张地起床,忐忑地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目的地,生怕被不讲信誉的孩子抢先薅了去。我和姐姐欢快地把薅来的艾蒿郑重地放在家里各个屋的门口两侧,家家的孩子都这样做。这一天,艾蒿似乎有灵性,洗脸时,脸盆里要放上艾蒿的嫩尖,奶奶说对眼睛好;耳朵上也要夹上艾蒿,奶奶说不挨蚊子咬。
清晨,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飘出粽子的香味,美美地饱餐一顿,大黄米粽子蘸红糖,吃了一个还想再吃,鸡蛋比平时的也要好吃得多。上午随着奶奶到附近的山上去采山茶,听说只有这天的山茶最好喝,还能治病,这真是件有趣的事!奶奶教我认识了七八种草药,我们采撷其嫩嫩的茎叶,放在筐里,满筐而回,洗净蒸熟晾干,就是一年备用的土茶。采茶这天,可以随小伙伴满山满野地乱跑,运气好的话还能吃到紫红的桑葚和不太成熟的有些发涩的杏儿。
这就是萦绕在我心头的端午节,我们这群孩子曾经那样快乐庄严地接过了这一传统的节日。屈原汨罗江之悲剧,其伟大的爱国之情怀,百姓对他的怀念之情,这些端午节之深意都是我长大以后慢慢懂得的。那个时候过端午节,只觉得是件快乐的事,也是件庄严的事。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家乡的孩子还薅艾蒿吗?还学包粽子吗?还戴荷包和拴五彩绳吗?
20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