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顺着历史学古诗》自序笔记


孔夫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小小少年,怎能不学诗呢?

诗是绮罗上的纹饰,是一树树的花朵。

《诗经》《楚辞》,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唐诗宋词,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即便到了明清,诗词也仍然如傲霜秋菊,坚守枝头,抱香以待。

小小少年,采撷着这些美丽的花朵,自然就会生出像花朵一样的心灵,锦绣一样的口齿吧。

小小少年,又怎能不学史呢?孔夫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说,先有一个白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画出五彩的图案。

历史不就是这绘画的底色吗?

它也是长养花朵的大树。

礼乐昌明的卫国,自会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美意;

而刚毅好战的秦国,却会唱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壮歌。

没有开科取士,哪会有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情?同样,没有“靖康之变”,又哪会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沉痛?

小小少年,攀缘着这棵五千多年不断成长的大树,自然会长养出树干一样挺立的风骨,树枝一样纵横的思想,树梢一样开阔的视野吧?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起顺着历史学古诗吧。

本书选择的古诗,都要符合两个条件。

第一,它是那个时代公认的好诗;

第二,它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如大名鼎鼎的唐朝,一共选择了十首诗。

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讲唐朝整体的进取精神;

用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讲唐朝的武功;

用孟郊的《登科后》讲唐朝的文治;

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讲唐朝的“丝绸之路”,

又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讲唐朝的富裕和温情,这些特质加起来,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

然后,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春望》讲“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再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杜牧的《泊秦淮》讲唐朝后期的衰亡。

刘禹锡还在抗争,白居易却已经隐退了,到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一刻,唐朝也就走到了尽头。

这八首诗,既是大树上缤纷的花朵,

又是大树里那一圈圈的年轮,

把它们都学懂了,你才知道,

我们中国这棵文明的大树,

何以会根深叶茂、冬夏常青。

在1934年,有一位卢前先生,写了一首小诗,名叫《本事》:“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儿落多少。”

真希望,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醒来,

都有大树可以倚靠,都有落花可以回味。

有梦有醒,有树有花,这才是孔夫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