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在景山上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眺望,北京仍然像个老城,眼前的紫禁城依旧巍峨,远处的高楼将紫禁城包围着,历史与现代很好的在这一座城兼容并包。来到北京的我们,渺小如蝼蚁,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来这儿的理由。
2015年7月27号到今天2016年4月27号,我在北京整整呆了9个月。
我一直很想来北京,但是当真正走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当真正的在这儿开始工作后,发现北京原来所包裹的有关“梦想”的面纱被一层层的揭开,它或许没有了曾经的神秘,但现在它对我以及每一个在这儿打拼的人有了新的意义。
我们有个共同的代称,叫“北漂”。
刚来北京实习的时候,和两个朋友住在离天安门步行只有二十分钟的崇文门。那个房间有数不清的蟑螂,晚上睡得晚些,就能感觉到蟑螂在床头上爬,挺瘆得慌的。唯一的好处就是便宜,离工作单位很近,哪怕步行也只要四十分钟。在那个房子里还住着很多北漂,我都叫她们“姐姐”。姐姐们基本上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早上都要抢卫生间,大概九点房间就空了,然后等到晚上六点左右,又开始热闹起来。一天又一天,就这么周而复始,有的人努力着,有的人蹉跎着,有的人一直住在这,有的人条件好了就会开始搬离。
住合租房,大概是每个北漂的第一步。
后来换了一个实习,和同屋的朋友一起搬到了北京的西边,苏州街。这时候住的地方升级了,变成了属于两个人的隔断间。房间不大不小,放一个很大的双人床,还有一个小阳台。只不过住在那里的三个月,我们吃饭、看电影都是要在床上放一个小桌子,因为屋子里没有多余的地方。因为在人大旁边,同住的大部分都是人大的学生,室友也不错。只是一个150平的房间,被大大小小分成了7个隔断间,这样的房子,在北京不在少数。
也许是因为住过了合租屋又住了三个月的隔断间,我跟朋友决定住的好一些,于是我们就住进了自如房。三室一厅的房子,我跟朋友合住一间,另外一间住了一对夫妻,还有一间住了一个姐姐。房间是自如的经典布丁风格,我们已经告别了与众多人合租的生活,现在这样的状态,已经算是很好的了。而所谓的北漂生活,走到今天这里了,就已经算是在中间水平了。
租房,永远是北漂最重要而且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很幸运的是,在北京的这九个月,我没有因为此事而烦恼,每一次的租房都很顺利,都遇到了很好的房东和租客,真的很难得。
就这样,北京给我的印象并不是难以接近,它包容每一个来这里努力的人,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虽然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稍微困难一些,但只要你想好好的留下来,都会有这样的机会。
也就是在我秋招失意想放弃回家的时候,我找到了在新浪实习。虽然我做的工作不能说是我最喜欢的,但却在后面的工作中慢慢有了兴趣。好像在这里,我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去哪里,但我能确定的是每一个下一步,都会比上一步要好。
记得刚来北京的七月,正是失恋后情绪发酵的时期。我一个人从宣武门走到天安门,再从天安门走到崇文门,耳机里放着五月天的歌,听到《突然好想你》常常泪奔,也会自己发着对方永远都收不到的微信来为情绪寻找出口。在那个晚风很热灯光很美的七八月,我把北京当成了自己的情绪疗养地。虽然反复,但我最终还是好起来了。
搬到苏州街后,每天下班从中关村走回去,耳机里的音乐已经换成了民谣、乡村音乐和摇滚,那些属于情绪的字眼慢慢的褪去它们的狰狞,感觉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而冬天也一天天的到来。现在想来,我对冬天的中关村,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晚上八点仍然灯火通明的微软大楼和一过七点就没什么车和人的大街,构成了我对上班族最初的认知。
我的心绪,也开始逐渐的由一个学生向一个上班族转变。
上正常班的时候,八点半路过中关村地铁站,会看到许多的人涌出来,穿着各异、男人女人、老的少的,他们都在这里工作。优酷、爱奇艺、微软、新东方、新浪这些有些名气的公司都在这里,当然,还有很多无名的创业公司,都在这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我从来没想过的是,当初在课本上认识的“中关村”竟然成为我工作的地方,人生真是奇妙。
来到北京,有个落脚的地方,有一份前景很好的工作,再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北京”这个词,对每个人都会多了些重要的意义。
一个朋友说:一个城市让人感到温暖,大概会有两件事,要么是遇到熟悉的人,要么是遇到的人熟悉了。而在北京,这两件事都是高概率的发生事件。
在北京我经常一个人,会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书店,一个人运动,但是我从未觉得孤单。也许就是因为有几个可以无话不说的朋友,为这些看似“无聊”的时光增加了些许魅力,反而会觉得这样的状态非常好。
来到北京,才知道北京不仅仅是老舍笔下的北京,不仅仅是明清的北京,不仅仅是各种都市剧的北京,也不仅仅是有很多北漂的北京。对于这样的城市,评价大都复杂,你爱或者不爱它,终究会有无数人为它而来,终究会有无数故事发生。你我不是个例,但我知道我们都爱北京这座城。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会离开,但至少现在,我们都希望这一天晚点再来,或者永远都不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