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时候有个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其中会请许多资深老戏骨来朗读一些古往今来名人往来的信件,或是对爱人,或是对家人,或是对朋友兄弟;总之一封封信件越过高山江河,经过邮差们的双手辗转多难送至收信人的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若是出了一点点差错恐怕寄收双方都会错过彼此的爱恋或思念。
现在的互联网社会的人恐怕无法体会到那种仅靠一封信的牵绊,各种社交帐号电话号码邮箱地址,个人的信息注册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网站账户;现在很多人追求的不是联系别人而且不被别人联系,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永远不知道在那一刻会有谁给你打电话,给你发讯息;想到谁随手就是一个电话拨过去。
通讯方式的发展的确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却也是消淡了那种思念的情感,那种几个月翘首以盼信件到来的期待,那种撕开信封满怀欣喜到落泪的感动,那种一笔一字一珠玑,写到泪珠儿扑嗦嗦落在信纸小心翼翼擦拭的细心认真。
曾经每每看到信件都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拿在手里的感觉都会感到传递过来人的手温,最羡慕的是在老年时能够从箱子里拿出一封封泛黄的信纸,一页页再拿出来读读;那是再多的电话、短信、微信都替代不了的,只有那一封封握在手里的信纸可以保留。
《北京遇上西雅图2》里面的经典桥段便是男女主人的信件,一个无心的信件中转站,两个有心人;我相信如果那是真实的那些信件肯定会被很好的保存,待到容颜老去白发苍苍还会拿出来字字慢慢咀嚼。
可惜从坠地到本命之年,二十四载的人生岁月,并没有收到一封信,哪怕一封机构信件都没有收到,最多就是一条条没有温度的短信。
想寄一封信,不知道寄给谁,朋友亲人都在通讯录里,寄的话恐被觉得心里不正常,徒增尴尬烦恼。
想寄一封信,给你讲个故事!告诉我你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