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如果使用不当极容易造成英语教学的“贪多嚼不烂”
我参加的一个英语教学微信群前几天有几个老师就教学中PPT和教师手写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是讨论的一些内容,读来令人深思。
A教师:传统的东西不能抹去。传统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现代。比如孩子们习惯了精美绝伦的ppt之后,教师的手写更具吸引。手写保留了学习的过程。传统和现代是相对的,也是相通的。
B教师:我喜欢手写的东西,因为给了学生反应的时间。PPT一闪而过,学生来不及反应,更不用说消化。我很喜欢和学生一起construct a sentence, 一边说,一边写,告诉学生我为什么要这写?同样意思还可以怎么写? 以此展现老师的思维过程, demonstrating how a sentence is constructed.
C教师:我也是这么做的。网课期间,我买了个展台。的确PPT一晃而过,太快了。我手写,学生跟着思维理解记,我讲完的时候,他们也掌握了。
毫无疑问,PPT如果使用不当极容易造成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
PPT所谓的“使用不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PPT的页码过多。一节课40分钟,如果PPT的页码超过了10张以上,知识的容量就会显得过多,不仅学生消化不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自由发挥的余地也会被极大压缩。我们可别小看教师讲解时的即席发挥,教师围绕主题的即席发挥,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情况、学习需求进行的实时教学,体现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有机结合。禹海军说只有需要借助图片、视频和播放听力的时候才需要用PPT。
2.百分之百的“拿来主义”,几乎没有个人的创意。我们知道因为教师很忙,不可能为每节课都准备原创的课件,这时我们适当参考一些现成的课件是有必要的,无形中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可是,如果百分之百的“拿来主义”,没有教师的一点改动、包装,基本上是说别人说的话,用别人的教学思路,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我们的教学不仅会显得不自然、不真实,而且会缺少灵气。英语课堂如果不是灵动、自然、和谐、真实的课堂,学生也就学得麻木,毫无激情,将来也不太可能具有持续性学习英语的能力。
现代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是辅助手段,无法代替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板书的演示。
现代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增加知识和思维的容量和密度,用不好容易造成贪多嚼不烂,学生的脑子中充斥“浆糊”,一无所获。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的较好方式是教师的板书。因此,教师准备的课件不能太多。如果太多,教师就没有多少时间通过板书进行由浅入深的知识演绎。
板书最大的益处是留下教学痕迹。
如同警察侦破案件需要去现场搜集作案“痕迹”一样,教师的教学也需要给学生留下痕迹。这时,教师的实时讲解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的教学节奏好像显得比较慢,但这个“慢”正好体现教师演绎知识和思想产生过程的耐性与功力。
优秀教师通过扎实的教学给学生们留下有价值“教学痕迹”。
“教学痕迹”或明或暗,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资源。教师的讲解辅以板书使学生明白知识与能力是如何发生的,他们因此循着教师的思路去建构知识的网络。
“多模态”是个好东西,但如果图片、视频、音频过多一定会削弱教师的优势。学生可能会感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可是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手。
教师的最大优势在于牵着学生的手(或紧或松)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踏实朝前走。
老师们的观点真实反映了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实情。以上教师讨论中两个老师的观点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老师说的“PPT一闪而过,学生来不及反应,更不用说消化。”另一个老师的观点“我手写,学生跟着思维理解去记,我讲完的时候,他们也掌握了。”使我感触很深,他们的观点再次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英语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
我们一定要正视英语教学中“贪多嚼不烂”的问题,用“慢工出细活”去努力扭转英语教学的“高耗低效”的现象。
教师的教学不图快、不贪多,踏踏实实,目的只有一个:
尽可能培养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一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