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果果:
时间过得好快呀,转眼我们就一同走过了秋冬,迎来2021年的新春。你也愈发长得憨态可爱,会“像个人样”地独自玩耍,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瞧,你又趴在垫子上和你的小玩具对视了。
今晚就是除夕,在你的概念里可能和以前的每个夜晚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过年呢?相传古时候有个怪兽,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的声音,所以叫它“年兽”。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年兽就会出来作乱,人们渐渐发现它很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后来人们就在除夕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兽就被赶走啦。人们总是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慢慢的就有了过年的习俗。
现在过年更多的是全家团圆的机会。在咱们中国人眼里“阖家团圆”是最幸福的事。在外地忙忙碌碌一年的人们,最盼的就是回家团圆。有句歌词唱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别人只在乎你飞的高不高,只有家人会关心你飞的累不累。春节也是很多人放松和充电的机会,和家人聊聊一年的得失,谋划谋划新一年的打算,给即将消耗殆尽的能量池充电加油。每年的“春运”都可以称得上中国奇观,可见“回家过年”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
今天早晨爸爸贴了春联,挂上了串串灯,是不是有了点过年的气氛?只是再也没有妈妈小时候那种对年的深深期待。九十年代的过年和现在大不相同,新衣服要攒到除夕才能穿,好吃的要留到过年吃。最最期待的就是看“春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各种歌舞表演应接不暇,小品相声逗得全家开怀大笑。零点钟声响起,窗外炮声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妈妈也会跟着姥爷把攒了一纸箱的炮都放了。“麻雷”和鞭炮有点吓人,需要眼疾手快,就交给姥爷放了。花炮、甩炮、火箭炮这类比较温和的炮是妈妈的最爱。小孩子们还会围着旺火玩耍,有时候熬到两三点才被大人揪回去睡觉。
初一起来就要走亲戚拜年,还有压岁钱收呢。正月十五要去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当然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看红火”,一辆辆彩车敲锣打鼓而来,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等民俗表演,妈妈小时候都是挤在人堆里坐在姥爷肩膀上才看得到。有时候还会有烟花表演,看着一朵朵烟花在头顶绽放,嘴巴不时发出“哇哇”的感叹,那真是童年最美的回忆。过完十五年也就差不多过完啦。
今年因为疫情国家提倡“就地过年”,往年繁忙的春运也冷清了许多,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但微信视频拜年也成了新型的拜年手段。旧的民俗的仪式感少了,不少人感叹“年味”淡了,但新的民俗又在悄然兴起,扫福字、抢红包、视频拜年,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也许“年”这种民俗会渐渐被人们淡忘,因为团圆不再是一年一次的梦想了,我们“想见”就能“相见”!
今年的“年”因为有你而变得不同,我们决定不回老家了,在这里就地过年。给小小的你穿上了红毛衣、红袜子,你还不知道其中的意味,但也希望你能感受到“年”的幸福和快乐。
有你的每一天,都是“过年”!
爱你的妈妈,写于2020年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