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看到《可复制的领导力》第2章——明确角色定位,避免亲力亲为。
7:40,闺女本应该在学校晨读的时间,昨天她却还在书桌前,迟迟不愿背起书包出门,为什么呢?因为呀,她的绿领巾找不到了。我俩在家里找了个遍,没找到。
我说:“走吧!7:45,很晚了。”
闺女没动,我拧起她的饭盒,一边开门一边说:“走吧,再不走校门都关了。”
她矗在那里,我在门外。刚好一阵冷风吹来,很冷,返回屋里,蹲下,看着闺女的眼睛,慢慢地说:“绿领巾,我们在家里没找到,很可能是掉学校了。那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绿领巾重要,还是因为没有绿领巾导致缺课重要?绿领巾丢了,妈妈可以买,但是你缺课了,跟不上考不好,老师就会批你,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妈妈等你的决定。”
于是坐下来看书,不再说话。
8点整,闺女说:“妈妈,我们走吧,你今天要给我买绿领巾。”
”好!“,于是急忙赶往学校。放学回家的她依然开心。
从不停催促到我自己先走出家门,试图威逼闺女去学校,这就是赤裸裸的把闺女上学的事儿绑我身上,替她做决定的表现。还好在那一刹那间想起角色定位,我只是她的妈妈,有义务给她上学提供必要条件,但不能代替她做决定,更不能亲力亲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团队管理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眼睁睁的看着他去犯错,给他试错的空间,培养属于他的责任感,让他感觉到这件事是跟他自己有关的事,需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的。
关于闺女绿领巾的事情,没有责备,选择等待。
今天早上6:40,她一如既往,自己起床洗漱早餐,收拾好所有东西,虽然绿领巾还没到,依然蹦蹦跳跳进学校,看着她那跳动的马尾,是件很幸福的事儿。
很多家长说,孩子早上起不来,担心迟到,所以催促,久而久之,父母就成了孩子的闹钟。孩子不配合,身心疲惫,容易发怒,重则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在闹铃响了以后,家长不催呢?而是放手试着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迟到的后果,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呢?
即使前期由于经验不足,偶尔会出现不周到的地方,家长也不要求全责备,放心将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去做,让他迅速成长为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他独立自主,内心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