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贵州三言。
未到贵阳,这三言已被我放在心里琢磨了很久。一个无晴,无平,无银的地方如何建立起那些万丈高楼,又如何安置那些车水马龙?
早上五点到的贵阳,竟然也能见到很多人推着四轮小车。
小车上密密麻麻堆着些吃食。这些吃食五花八门,有炸洋芋、烤肠、青岩豆腐、小肉串……数不胜数。但每架小车上一定要有一个大锅子,装着热腾腾的糯米饭。锅子旁摆放着糯米饭的配料,不用猜,入眼一定有一大袋折耳根——贵州人对折耳根的热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烧烤里有,火锅里有,炒饭里有,烙锅里也有——土生土长的人依靠着这土生土长的根。
在车站附近转圜已久,都没有找到人行道,我手里握着的糯米团溢出一股股的热气,沁进手心里。
“要上桥”同行的朋友指着我们的前方说,我疑惑地抬头,果然看见一座四角占地的天桥。想想我们已经在它旁边拉着行李找了许久的人行道,不禁笑出声来——这真是个“地无三尺平”的城市呢!
下了天桥,直奔酒店而去,谁知酒店暂时没房,前台告诉我们得十二点之后客人退房了我们才能入住。
那如何度过这六个小时呢?我们决定去博物馆。
在小程序弄清楚了公交路线,立马找了个公交站台等车。
这大概是城市的第一趟公交,车里没什么人,我和朋友都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我一路都在看窗外青绿的山。这些几乎没有留白的山,全都染上了绿的生机。更让我惊讶的是,短短三十分钟的车程,一半的时间是在天桥上,那是一种怎样的旷远呢?
其实稍微远望就可看见:蜿蜒的天桥向前延伸,形销骨立的山在两侧高高耸立,遮挡住天桥的去路,视线镜头竟也因此成了山。当时,我的脑子里闪现出的两个字是“孤独”,两座山相望千年,却永不相触,甚至连枝叶都不曾落于彼此。但这想法很快移除,因为他们已在一起见证了来来往往无数的车辆行人,没有第三抹的色彩参与其中,这是独属于山中城市的浪漫。
再说剩下的一半时间,那是实实在在地在地下,没错,是地道。公交车不同于地铁,它是更加笨拙的。可若以为这只是像地铁一样的通道,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地下空间有着跟地上一样的公交站台,行人正常地站在此地候车。这里也有着大大小小的铺面,在售卖棉衣棉袜,像极了爱丽丝里的人间。
上天入地,都要生活的贵阳人,这便是“地无三尺平”了。
可是,如此想要好生活的贵阳人又怎么会“人无三分银”呢?
朋友在小程序里看到了我们住处附近有一家非常火爆的铁签烤肉,一块二一串,蘸碟只有一种,那就是折耳根。来到了折耳根的王国,必然要去尝尝这铁签烤肉。
这家店还是比较大的,囊括了周围的四个门店,甚至还占用了门店外的那条狭长小道。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等待了十几分钟才有了空位。
坐下后,扫了桌子上的小程序点餐,里面有冰粉,绿豆汤,炒饭这样的小吃。烤肉要店家烤好后用大盘子端上来挨桌地去送,顾客吃多少拿多少,有很多种类的烤串还没到我们这边,就已经一扫而空了。
吃完回去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家叫“去茶山”的店,查了一下,里面主要是卖一杯叫“刺梨”的水,这也是贵阳销售量最高的一杯饮品。因为是来旅游的,当地特色一定要尝一尝,我和朋友一人买了一杯。
喝下刺梨水的瞬间,一股青涩的味道冲击上来,充斥整个口腔,连带着喉咙都敏感起来,全都是那种涩味,差点咳嗽出声。缓过片刻,心里实在舍不得,毕竟二十块钱就这样一小杯水,决定再试一试。这一试就让我在之后的三天花了更多的钱去购买刺梨水。第二口仍然有无穷尽的涩味,但回涩之后,口腔里游荡起了一种青的,凉的味道,慢慢绽放,与涩味混在一起,变成了特殊的青梨味道。
不得不说,贵州人真的很会吃,然而,这些吃的很烧钱,这更是与“人无三分银”不相干了。
后一天,我们报了旅游团,要去看一看课本中的黄果树大瀑布。
早上五点多起床时就听到了窗外的淅沥雨声,果然,贵阳“天无三日晴”,那我们便去看看,雨水下的黄果树是怎样一番模样。
找到景点直通车后,我们与这位之前素未谋面的导游小姐姐打了招呼。她留着齐齐的刘海,遮住了似乎饱满的额头。视线往下看到的是一张素白的小脸,脸上两只大眼睛一直“咕噜咕噜”转个不停,大概在寻找其他游客。
导游小姐姐跟我们说,她的小红旗上挂着一只棕色的小熊,大家到了景区之后可以根据小熊去找到她,因此我们都称呼她为小熊导游。在车上,小熊导游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贵阳,她当然说到了那三言,自然也就揭开了我对“人无三分银”的疑惑。
她说:“贵阳人是非常看重当下的生活的,虽然贵阳经济水平不算高,但消费肯定不低。人们大多没有攒钱的习惯,赚到了自然要用出去。对于用出去,大家尤其喜欢吃好喝好……”原来,这便是除三分银之外其他银的去处呀!
自然而然地,我一定会想起在贵阳好几天,见到过的服装店很少,鲜花一类的店更是从未见过。贵阳始终开着灯开着门的一定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小吃店,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店牌一个比一个大,生怕旁边一家遮挡住了自己一般。那些热闹的酸汤火锅,豆米火锅,地摊火锅永远人满为患。酸汤鱼,烙锅,烧烤店里的客人自然也不会落了下风。
口腹之欲谁能说有错呢,更何况是在“人无三分银”的贵阳呀!
淅淅沥沥,永远不会画上句号的雨水浇灌出了崎岖不平却神奇瑰丽的山林,山林中的人们是不甘服输的,他们开天辟地,无所不能,却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口齿之需。多么可爱的贵阳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