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蔡康永《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就是一本介绍如何说话的书,如何说好话,如何好好说话。作为一个著名的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蔡康永确实精通说话,我也曾经看过几期《康熙来了》,在节目中引导每一位个性各异的嘉宾,并且让彼此都很舒服,至少不会让嘉宾反感,这确实需要很多引导谈话的技巧。蔡康永将之整理成书,将这些谈话技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介绍给大家。虽然讲的是谈话的技巧,但技巧的背后,隐藏的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说话之道即为人之道。
一个人,如果希望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他就会注意倾听,注意回复,谈话中不免讨好别人的意味。而一个人,如果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然就会专注于自己,说话的语气随意随便随性而至。如果一个人憎恶说话的对象,那自然话无好话,容易抬杠,甚至容易吵架。而如果一个人如果好为人师,那就免不了教育教训的口吻。
书中提到的几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
一种是杠精型,遇到什么话题,都以反驳对方,驳倒对方为宗旨。这样的人,往往会用“不是”来引导句子。而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不理他,只要你不接他的话,他就无杠可杠,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种是讨好型,遇到什么话题,都没有自己的观点,都能挑出正面的积极的观点来。这样的人乍看是积极乐观温暖和蔼的,但相处之下,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聊。所谓人无癖则不可交,一个人如果没有好恶喜怒,会让人觉得不交心,有距离,甚至觉得“假”。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多会遭遇到下面的情境:
——有话不能好好说,遇到问题喜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听起来就像是在质问对方;
——听话的时候敷衍,左耳朵听右耳朵冒;
——话题终结者,经常一句话就把天聊死了;
——喜欢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一般都是在表白自己;
——遇到初次见面的人,没有话题导致冷场;
——拜托别人办事,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惧怕主动与人交流;
等等。
其实,人际沟通出了问题,就意味着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出了问题。就如蔡康永在书中所言: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是先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认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较多对人对己的了解,然后比较靠近幸福。
所以,不需要本书介绍这么多的说话技巧,只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共情,我想,很多人际沟通中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和自己三观完全不合,让自己非常讨厌的人,不用任何技巧,远离就好。
最后,我前几天看了一个TED的演讲视频,英国最杰出的心理咨询师讲解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与我们的本体进行合作的。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一,大脑会完全、确切地去做它认为你想要它去做的一切;二是大脑会本能地把你带向快乐,并使你远离痛苦;三是在任何时候你对所有事物的感觉都是来源于你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以及你对自己说的话;四是大脑爱做熟悉的事,它的设计就是不停地重复那些已经熟悉的事。语言在大脑与我们的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我们经常抱怨“这件工作累死了。”“我特别讨厌我的老板。”“我不想去上班。”等句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认为你不愿意做那件事,大脑就会采用拖延、半途而废、做事漫不经心等方法,来让你趋向快乐,远离痛苦。大脑非常专注于你所用的字词,如果你说“真希望整个星期都躺在床上,我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了。”“我真想有一个星期的假期,让我能在家闲着。”你的大脑可能会给你一个持续一个星期的流感,它认为这正是你需要的。如果你说“我真的很害怕,下周三要作工作汇报。我愿意用任何方法摆脱它。”那么,你的大脑可能会在你起床之后给你偏头痛或肚子痛,从而让你无法进行汇报。这就是大脑运作的原理。所以,一个人说什么话,他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大脑的运作开始,变成你所“说”的那个样子。
所以,说话真的是我们人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好好练习说话,可以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这是千真万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