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普遍的观点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无债一身轻”。
从曾国藩借钱的故事中,给了我一种新的启发,“欠债不还”也是一种智慧。
曾国藩入京第四年,获得了翰林院侍讲,正式开始了官场生涯,同时,由于有了俸禄,生活的境况有了很大改善。
他在欠债没有还清的情况下,却凑钱捐赠给家族中的长辈,同时写信给祖父母,解释这么做的原因。他提出了两方面考虑:
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
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佽助,则他日不知何如。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 ,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借钱不还,是现代社会所反对的理财观。借债人和债权人之间,应当是义务与责任的对等,所借的债务,应当以诚信原则为基础,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本金与利息。
曾国藩认为,钱财背后有一份恩情,把大部分旧债还清,还欠一点钱,这代表一份恩情,同时提醒自己不乱花钱。
曾国藩入京三年,自己都靠借钱过日子,无法帮助族中的长辈,很多老人相继过世。曾国藩感到非常愧疚,所以现在有能力时,就尽量帮助贫寒的族中老人。这体现了曾国藩待人以善的家族观念。
当代人提倡慈善,好像慈善之举,只是富豪阶层的责任。这恰恰误解了慈善之意,慈善就是待人以善,是仁爱之心的体现,而仁爱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家庭内部的尊老爱幼,推广到社会上,这是一种真正的仁爱之心。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面对社会上贫富分配不平均的状况,国家可以从制度上调整,从规则上平衡。
而社会层面,需要每个人能够多行善举,扶弱助贫,而不是有仇富的心理,或者穷有理的想法。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上不断传播“真善美”的种子,从力所能及的小善做起,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