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志公编写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受益良多。作者从先秦至清末时期的蒙学语文教育发展有哪些作法,哪些教材,哪些重要的教育家,进而系统分析传统语文教育的方法。古人圣贤的这套教育智慧,我们应汲取其精华寻找一个返璞归真的语文教育途径,为孩子们的国文教育夯实基础。
传统语文教育的过程及方法由三个阶段构成:启蒙集中识字教育、读写的基础训练及阅读和作文训练。
一 、第一阶段,集中识字。这个阶段主要培养蒙童大量识字,注重念、记、背。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启蒙识字教材,从《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蒙要训》及杂字等数本教材融合教学让蒙童认识二千多个汉字,以此解决初步认读的需要。在这些教本中“三、百、千”选为重要读本,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可见这三本蒙书相辅互成的密切关系。在集中识字阶段,前人重视读与背,至少讲解。为了便于儿童记诵,前人采用了三言或四言的句式,整齐韵语的办法,读起来押韵自然,琅琅上口,有一种隽永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如《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除除之便于读记,从这些例举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教材内容丰富有趣,研究性强,也注重修身持己,为人处世。
二、第二阶段,读写基础训练。从“三,百,千”启蒙阶段的集中识字到第三年头进一步的识字教育到读写基础训练,前人着重辨字音、字形,词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的教学,句式结构使用韵语和对偶。据书中记载儿童喜欢韵语和对偶教学这是千百年来长期实际经验的总结,既符合语文的规律,又合于汉语汉字的特点。也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声音上说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内容上说鲜明突出,容易想象容易记忆。
在这个阶段,为了让蒙童能更快过渡到读写结合,开始读《四书》《五经》。在其过程中阅读散文故事、读诗、属对(属对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包括实际的语音、词汇、词法、修辞和逻辑训练。)及工具书的使用。
三、第三阶段,阅读与作文训练。阅读训练注重文以载道,要求熟读、精思、博览。作文训练注重“词”“意”并重。也就是正确的“义理”,必须用好的“辞章”表达出来。
1. 阅读训练,古人对于语言文字与正确思想的关系非常重视。认为正解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应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根据这个原则,程端礼所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应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其“文”,同时领会其“道”。
阅读教育还重在方法的训练。前人认为书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须认真地读,而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并提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目的也就是要熟读精思。
另外提到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给选本注释评点。注,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等等;评(或批),是指文章思想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的要点;圈点,是用符号(画在字旁的圆圈、黑点、直线、三角,画在段落末末尾的短横等)标示重要的词句或段落的划分。从这个方法来看应该就是现今的批注式阅读方法。
2.作文训练,前人对于作文训练的原则是“词”“意”并重,训练步骤认为先“放”后“收”、多作多改。作文训练词意并重这一观点,章学诚说: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并且孙奕针对作文指出三病:意到而辞不达,如讼者抱直理,口讷莫伸,一病;辞达而调不工,如委巷相尔汝,俚鄙厌闻,二病;调工而体不健,如堂堂衣冠美丈夫而无精神,三病。作文训练先放后收就是鼓励初学者要作“放胆文”,有了浓厚的习作兴趣再写“小心文”。多作多改就是要多读多写,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
读《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其中蕴涵的语文教育箴言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犹如黑夜航行的指明灯,寻找到语文教育的归家之路。前前人的集中识字、阅读与作文训练,细细品味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今后我的语文课堂应“洗去铅华,返璞归真”借鉴此书教育原则与有效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做到任教一、二年级引导学生大量涉猎经典书籍,积累好词好句,过好字词关;一笔一画持之以恒写好字,潜心静修在横竖之间感悟祖先的造字智慧与做人道理;三、四年级重点指导学生博学强记,掌握好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写好习作片段;五、六年级学会迁移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这样才不枉费此书前人的智慧引领。